中新网吉林新闻4月25日电 题:从“纸面”到行动:吉林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政企服务新生态
作者 李钊
春寒料峭的吉林大地上,一场“刀刃向内”的营商环境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从首提“上甘岭战役”的学习会,到28条重点举措的迅疾落地;从十余个部门同台答疑的三场重磅发布会,到政府官员集体“换位走流程”的躬身实践。以《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重点行动方案》(简称《方案》)为标志的这场开年行动,展现出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新气象。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场从“纸上”方案到落地的变革实践正突破传统治理范式,以“行动优先”的鲜明特质,重塑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企新生态。
政企“零距离”
营商环境是投资的“风向标”,好的营商环境是高大的“梧桐树”、磁力强劲的“吸铁石”。
记者注意到,3月印发的《方案》主要从“促改革”“抓整治”“通渠道”“建机制”4个维度入手,足足28条重点举措,涉及企业参与市场经营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诚意满满。
营商环境的改善,本质上是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政务服务机制,进一步激活政企关系,建立高效的政企双向沟通交流渠道,才能让企业和政府“零距离”。
吉林省政数局副局长钟时在发布会上为企业发声,“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畅通惠企政策下达和企业诉求上达渠道,完善线上政策直达平台功能”。
一直以来,政策的有效传达和落实,向来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说到底,真正有效的政府沟通机制必须从上至下一以贯之,要“畅通企业诉求上达渠道”。
四平市定期开展执法岗位负责人民主评议,对排名靠后的执法单位进行通报;长春新区印发《长春新区开展领导干部“换位走流程 服务转作风”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选派副处级以上实职领导干部,在4月至6月间集中开展角色“换位”体验活动。
采访中记者发现,此次行动绝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口号,而是切实地落到实处,主动揭短、主动求变。
广招“监督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营商环境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被称为地方软环境的“金名片”。
对于吉林省来说,2025新年伊始吹响的营商环境变革“冲锋号”,标志着吉林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史无前例的信心和决心。

参会部门之全、惠企政策之多、会议规格之高、宣传范围之广,都透露出这三场新闻发布会的重要和紧迫。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要举全省之力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真真切切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优渥的创业土壤,小心、精心地培植企业快速成长。
记者观察梳理发现,吉林的做法是全方位的。“实干之要,重在落实。”吉林省政数局副局长钟时在发布会上用这八个字点出此次行动的破题核心,力度空前。
他现场邀请广大新闻媒体、企业家朋友、个体工商户业主积极参与到营商环境的监督中。“凡遇到吃拿卡要、政策不兑现、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破坏营商环境的违规行为,可拨打12345举报。”并承诺,“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处理反馈,全力打造“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一流营商环境。”
承诺的背后,是政府工作从“纸面”方案,到全员动起来、真抓实干的转变。
企业和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跟企业和企业家“做朋友”,通过媒体和企业监督的方式为企业撑腰,政企关系得到大幅改善,营商环境的改革氛围也日益浓烈。
当好“勤务员”
据了解,2018年吉林省就成立了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负责全省软环境建设工作。此次营商环境重点行动,可以看作是一次常态化的再深化、再落实,也映衬着吉林省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魄力。
从全省情况来看,发改、工信、商务、市监、工商联等部门,已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
作为营商环境工作的牵头部门,吉林省政数局通过“请进来”搭建政企沟通“连心桥”,2024年以来已召开各类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28场,帮助解决共性、个性问题60余个。
记者注意到,《方案》发布以来,政府会议由“台上讲、台下听”变成“圆桌会”“恳谈会”,这种不设主题和门槛的沟通交流逐渐常态化,企业负责人的发言有对行业的美好憧憬,亦有颇具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每月都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推动各地各部门通过座谈会、调研走访、领导接待日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困难诉求,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增强政策措施精准性、针对性,提升民营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绝非一纸政令的单向奔赴,而是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演绎的治理“交响曲”。当前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的背后,实质是政企关系的深层重构,政府部门既需当好市场规则的“守夜人”,更应成为服务创新的“勤务员”。
说到底,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更是发展生态的孵化器。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这或许正是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关系的最佳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