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10月11日电 题:“毫米级”的匠心守护:一名外科医生的中西合璧之路
中新网记者 石洪宇
无影灯下,患者俯卧于手术台。马东教授手中的器械,探入仅2厘米深的狭窄腔内,进行着精细操作。每一次移动,都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别。
这里是吉林省吉林市的一间手术室,一台复杂的肛肠手术正在进行。患者的病变区,因多次手术和病变时间较长,已严重变形失去生理解剖关系,因此马东的每一次操作都关乎对方的肛门功能保全与生活品质,考验着他极致的技术与耐心。

“成功与否往往就在毫米之间。”52岁的马东是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从医逾30载。他认为,外科手术正是毫厘间的技艺。而在术前引导、术后康复等领域,外科与中医结合,会成为一门全新的医学“艺术”。
在当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马东的从医理念正与国家倡导的“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相契合。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医疗卫生行业越来越需要像马东这样既掌握现代医疗技术,又善于运用中医药手段的综合型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正是对医学“艺术”的追求,让他从一名白求恩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成长为国内肛肠领域知名的专家。日前,他加盟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期望引领该院肛肠学科开启一段新征程。
在同事眼中,马东是个“细节控”。每天,他总会提前抵达办公室,持续练习手术技艺——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精细化操作。他的手指夹紧,练习器戒在指尖穿梭。这正是前述手术中出现的操作场景。

为查房做准备,马东对每一位患者的病历和检查报告也都熟稔于心。“肛肠疾病虽然不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马东说,很多患者因疼痛、不适而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他至今记得一位年轻的女性便秘患者,因长期疾病困扰几乎失去了社交生活的勇气。经过微创手术治疗后,患者重拾健康。
一位八旬老者因症状严重无法行走,他和同事在手术台上忙碌1个多小时,让老者再次在松花江边悠闲散步。
近些年,马东累计收治疑难重症患者1000余人。他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手术超千例,其中不乏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直肠全层脱垂,复杂性肛瘘手术等高难度病例。“6厘米的肛肠手术区域,每天都在精雕细琢。”一位同事这样评价他的技艺。
在新的岗位,马东期望突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医在病情初期的引导、介入,可让患者最大限度保留功能,减少手术创伤面。”马东举例说,在便秘治疗中,中医药调理可以改善患者肠道功能,部分患者甚至可避免手术。
“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科研的方向。”马东主持的“补中益气汤结合RPH套扎治疗直肠内脱垂”课题,就是一次成功尝试。
“马主任总是鼓励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寻找答案。希望匠心得以传承。”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说。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肛肠疾病发病率呈现年轻化、复杂化趋势。在马东的规划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规范,可为更多患者解决难言之隐。“患者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马东说,很多肛肠疾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预防胜于治疗。他希望通过医院、社会、个人三方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从科普教育、早期筛查到规范治疗的肛肠健康全程管理体系。
手术室的灯光熄灭,但马东的工作还在继续。脱下手术衣,他快步走向门诊,那里有更多期待解除病痛的患者。这把游走于毫米之间的手术刀,不仅切除着病灶,更雕刻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践行着“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医疗实践的生动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