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3月14日电 (王凯司)明明已经生病了,但往往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而耽误病情,这就是被称为“沉默的疾病”——慢性肾病。
流调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慢性肾病发病率达10.8%,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肾病,且呈现逐年提高的迹象。
在第二十个世界肾脏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专访肾病血透中心科主任邹丽红,围绕“如何早期发现、科学预防慢性肾病”,听医生讲述隐藏在慢性肾病背后的“秘密”。
邹丽红治疗慢性肾病30余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邹丽红认为,虽然慢性肾病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但还是有迹可循。
邹丽红表示,如果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首先是尿液异常,比如尿泡沫增多、尿频、尿量减少或尿色异常。其次会出现水肿情况,眼睑、双下肢甚至全身浮肿。疲劳乏力也是信号之一,患者会感到精力不足,注意力下降。
“另外,肾功能下降引发的体内激素积累影响消化系统,还会造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邹丽红接受采访时说。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据了解,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者以及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都属于慢性肾病的高风险人群。邹丽红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肾脏健康检查,尿常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检测可以帮助早发现、早干预,延缓病情发展。
在邹丽红看来,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最佳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清淡、低盐低脂的饮食结构,减少高蛋白、高糖食品摄入,避免长期滥用止痛药、抗生素等影响肾功能的药物。
慢性肾病虽然足够“沉默”,临床上尚无法治愈,但也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延缓进展。“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是关键,也要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病情加重。”邹丽红建议,必要时进行透析或肾脏移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