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社会

振兴突破这一年|长春:提升能级活力 城市更新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1日 09:35 来源:彩练新闻 编辑:王思博


  城市面貌变了,交通顺畅了,城市扩容了……

  长春,这座城市,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提升城市能级,迸发出高质量发展澎湃活力。

  塑造城市精神,凝聚发展源动力

  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文化底蕴。

  作为老工业城市,长春大工业文化衍生出来奋斗、创新、专业精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春血脉中流淌着电影基因,文明在这里绽放;作为森林城和园林城市,长春黑土地文化生长出大自然情结,博大胸怀……城市文化底蕴在这里流淌,生生不息。

  历史文脉和风骨,铸就城市独特气质。

  长春地铁文化以“长春记忆”主题形成城市发展历程的回溯,以“时代脉动”主题展现城市发展美好愿景;

  红旗街长影文化艺术街区,呈现出电影文化与新时代流行文化的完美融合;

  现代诗公园等十大文化公园,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全面展示了长春城市文化;

  以一汽等工业遗产为依托,打造特色工业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参观现代化汽车生产线的同时,领略到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再到辉煌、创新发展的历史厚重……

红旗街长影文化艺术街区

  在城市建设中,长春市充分挖掘旧民居、旧工厂、旧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放大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文化形象,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标志性街区,赋予长春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叫响“长春,就是长春”城市名片。

  长春,具有独特魅力。外地游客曾描述长春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里城市道路宽阔,疏朗大气,这里绿美与水润交融,现代与历史辉映,100个网红打卡地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极具长春特色。”

  保护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元素,涵养文明理念……长春市在旧城改造提升过程中,以审美眼光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宜居指数,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不断弘扬“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提升长春的魅力、吸引力、竞争力。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在奋力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当下,长春全力以赴提升城市能级,展现“长春,就是长春”的独特风貌,挖掘放大“长春,就是长春”的时代内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不断凝聚助推城市更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动力。

  交通“上新”城市“扩圈”,强化发展承载力

  “长春这些年变化翻天覆地,环境美了,城市漂亮了,出门有公交、地铁、轻轨、高速路四通八达,到哪儿都特别方便”,家住净月高新区的刘大爷表示,生活在长春就是一种幸福。

  交通是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标配。近年来,长春市把交通建设作为城市能级提升重中之重,不断加大路网建设投入。长春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实施的3个高速公路项目(环线一期、环线二期、长榆高速)345公里,完成年度投资55亿元,其中环线一期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80公里;2024年,环线二期、长太和烟长高速建成通车。从“一环六射”向“两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拓展,围绕打造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长春不断织密高速公路网,不断“上新”,城市辐射范围与连接能力快速跃升。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作为省会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枢纽地位更加稳固。

长春交通四通八达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带动城市之间多领域的互联互通,使城市与城市加速融合,为产业的引进、资源的流通、人口的汇聚提供了有力支撑,使长春能够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吸引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要素资源向长春聚集,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公主岭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标准推进永春生物医药城建设,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迅猛……在空间上,长春不断“拓圈”,在产业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解决主城区人口密集、功能混杂等问题迫在眉睫,对此,长春市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在功能布局上,适度疏解非核心功能,为城市发展腾挪出更多空间,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重组。一些传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主城区搬迁至城市新区,实现了业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主城区释放出空间用于建设公共绿地、文化场馆和高端商务楼宇,使得居住品质与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优化了城市的整体功能结构。科学布局让新兴产业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成长,传统产业在疏解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让长春的产业发展更加有序、高效、可持续。

  健全绿色出行方式,优化发展吸引力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

  改善城市面貌,升级公共设施,提升城市管理,建立高品质公共交通体系……近年来,长春市在打造宜居宜业品质之城上不断加大力度,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更舒适,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

  “我在汽开区那边上班,以前,我是先骑单车到人民广场那边坐19路,现在好了,直接到地铁站坐地铁,便捷多了”。提起长春公共交通的变化,家住南关区全安广场附近的张女士感触颇深,“如今,公交、地铁、轻轨,共享单车,样样俱全,想到哪儿都很容易也很快”。

地铁6号线开通,市民出行更便捷

  在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当下,健全“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方式,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长春市规划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建立“轨道为主、公交优先、慢行补充”的高品质公共交通一体化出行网络。

  2024年就新改建和优化管理公交专用道33条137公里,新增调整与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路40条,改建18座公交候车亭……

  2025年,长春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65%以上,具备建设条件的轨道交通站点地面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公交停靠站及50米范围内自行车停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轨道交通周边慢行交通设施连续贯通……

  “我选择绿色健康出行方式的时候最多,这样我可以在伊通河畔欣赏美景,特别开心”,家住伊通河附近的吕女士表示,伊通河畔的慢行系统建得太好了,很多市民都跟她一样选择公交上班,感觉很惬意。

  在城市核心区域建设多条风景优美的慢行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不断完善公共交通资源供给,健全三网融合的高品质绿色交通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精准、有效、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让市民在出行中感受城市的魅力与温度。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而且塑造更加宜人、和谐、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