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科教

“全国文明校园”东北电力大学:多维绘就育人新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14:57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王思博

  文明校园如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东北电力大学——这所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的高校,从思政课堂上的典籍诵读,到心理空间里的温暖对话,从龙舟竞渡时的激荡水花,到非遗手作中的匠心传承,一路探寻其文明校园建设的独特路径,真切感受到高校如何将“文明”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师生身边可感知、可触碰、可践行的日常。

  心理服务:培育阳光健康之“源”

  走进东北电力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由心灵图绘团体辅导的“曼陀罗画”创作教室内,学生们正在根据内心感受自由选择色彩,将手中有着繁复花纹的图纸填满。辅导教师介绍道,曼陀罗在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让学生们在动手涂色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缓解焦虑、表达情绪。

  记者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按功能分列了个体咨询室、沙盘游戏室、团体辅导室等不同空间,内部软件、硬件设施完善,不时有学生来此放松身心或咨询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打造了“心润校园,爱暖人心”心理文化品牌,构建起“全方位覆盖、多渠道触达”的支持体系。课程上,《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覆盖全体大一新生,《心理能力自我提升训练》《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等9门选修课精准对接需求,编写的两部心理健康专著还推广至全国百所高校;“东电心理微课堂”“心理微视频”围绕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主题,开发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数字资源,其中2项微课入选全国心理微课征集展示活动,1项入选国家智慧教育资源库。

  服务层面,学校的“双线护航”格外贴心:线上开通匿名“心理树洞”,学生可随时倾诉困惑,专业咨询师定期回复;线下开通24小时心理求助热线,确保“有需必应”。此外,“家校联动”机制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家长会、家访让家长参与学生心理疏导;每年举办的原创心理剧大赛,更让学生在“以剧共情、以演疗心”中化解成长烦恼,其中《用手走路的人》还获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一等奖。目前,学校已获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龙舟竞渡:凝聚青春奋进之 “力”

  提起龙舟,大家想到的多是南方地域的传统体育项目。可就在这个看似北方人不擅长的领域里,却有着一支闻名全国的龙舟劲旅——东北电力大学龙舟队。就在2025年7月刚刚结束的第十七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中,东北电力大学男子龙舟队前往德国勃兰登堡,摘得了U24公开组22人龙舟比赛200米冠军、2000米亚军、500米和1000米季军……走进东北电力大学龙舟训练馆,一排排金光灿灿的奖杯,让记者眼前一亮。

  这里是国内首个室内龙舟训练场,弥补了在吉林省的漫长冬季中队员们无法下水、只能进行陆上无桨身体训练的不足。场馆中间是一个环形水池,水从两端流动,中间并排摆放着两条龙舟,队员们可以在环形水池内模拟急流进行训练。

  据介绍,东北电力大学龙舟队始建于2002年,队员全部由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常年坚持业余训练。靠着这份坚持,至今已将180多项冠军、300多座奖杯收入囊中,成为校园里最亮眼的“体育名片”。学校还组建龙舟文化宣讲团队,开展“龙舟开放日”“水上体验周”等活动20余场;设计龙舟元素文创产品,让文化贴近师生生活。东北电力大学以龙舟精神为核心打造校园文化名片,形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维立体建设模式。国家体育总局先后授予学校“龙舟运动特殊贡献奖”“中国龙舟训练科研基地”称号,这份认可,是对这支队伍最好的褒奖。

  如今,“同舟共济、协力争先”的龙舟精神,已深深融入东北电力大学的血脉,成为凝聚师生力量、推动文明校园建设的强大动力。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在各类校园活动中,东电学子们传承着龙舟队的拼搏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非遗传承:守护民族技艺之 “根”

  触之手感柔韧、皮质纹路清晰、针脚工整细腻、造型古朴大方——这便是赫哲族的鱼皮衣,一件承载着江河记忆与民族智慧的手工瑰宝。

  据吉林省鱼皮服饰非遗传承人尤忠美老师介绍,赫哲族世代居住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岸地带,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族,也是唯一能用“鱼皮”缝制衣服的民族,史称“鱼皮部”。“鱼皮衣”是赫哲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最为显象性的服饰。鱼皮衣的制作材料以鳇鱼、玛哈鱼、狗鱼为主,采用拼接纯手工的缝制方法完成,其精湛的鞣制技艺堪称一绝,虽制作繁琐,但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制作“鱼皮衣”的手工匠人逐年减少。2006年,鱼皮衣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到了国家级非遗文化保护行列之中,作为高校,东北电力大学有义务将这种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下去。

  不只是令人称奇的“鱼皮衣”,东北电力大学秉持“传承中创新、实践中育人”理念,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实践与生活。艺术学院开设“东生泥塑陶艺研习培训班”,邀请国家级非遗“东生泥人”传承人钟东生长期驻校授课,学生创作的《冰雪运动泥塑组雕》被吉林省非遗保护中心收藏;经济管理学院举办“簪花逸趣”沉浸式活动,融合簪花技艺与心理健康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团队9次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将满族剪纸、赫哲族鱼皮画、蒙古族服饰纹样等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作品获“最佳非遗创新设计奖”,《中国服装》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与农安县黄龙艺术剧院共建“黄龙戏传承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团队整理戏曲数字化资料、设计文创产品、拍摄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超50万次,让小众剧种走进年轻群体,非遗文化成为丰富校园文明内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

  思政课堂:铸就文脉传承之“魂”

  “《典籍里的中国文脉》这门课并非死记硬背,而是直接走到博物馆,带着我们‘穿越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堂上,学生小李正和同学围绕“中华文脉的当代传承”展开讨论,桌上摊开的课程资料里,既有古籍原文,也有他们走访吉林市博物馆后写下的笔记。

  记者了解到,东北电力大学以“课程思政赋能文脉传承铸魂”为核心,构建了“课程思政+文化浸润+赛事深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建设里的中国科技》等“中国+”系列课程,通过“经典研读+语言实践”双轨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知识点,如讲《大学语文》时,结合“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主题演讲,让学生在文字里感悟家国情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时,组织“民族文化分享会”,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光在课堂学还不够,我们还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着一组学生实践照片介绍,学校依托吉林市“博物馆之城”资源,开展“博物馆里的中国”活动,学生化身志愿讲解员,用“文物里的中国故事”让历史“开口说话”。此外,“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吉林省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赛事持续发力,学校学子已斩获国赛奖励6项、省赛奖励54项,连续两届包揽省赛团体和个人一等奖,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德”。如今,多门课程获评吉林省首批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思政课堂成为培育文明素养的“主阵地”

  近年来,东北电力大学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思政铸魂、心理护航、文化赋能”核心方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明校园建设体系,为学生成长营造了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从思政课堂的思想引领,到心理咨询的温情守护,从龙舟文化的精神凝聚,到非遗传承的文化浸润,东北电力大学以多元举措构建文明校园建设新格局,既夯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