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征信已成为“经济身份证”,关乎贷款、就业、出行等民生大事。近期,“征信修复”“洗白征信”等广告悄然兴起,声称“消除逾期记录”“快速恢复信用”,吸引了不少受征信问题困扰的消费者。然而,这些看似“捷径”的背后,往往暗藏巨大风险。为提升大学生对金融陷阱的识别能力,“3.15”期间,中信银行长春一汽支行走进吉林工商学院,举办“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主题宣教活动,通过风险警示、互动体验与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群体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风险警示:揭开“征信修复”的伪装面具
活动现场 ,通过案例解析与政策解读,深入剖析征信修复的三大风险,一是虚假宣传与诈骗,不法分子谎称与银行或征信机构“内部合作”;二是法律风险,伪造公章、虚假材料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消费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责;三是信息泄露,为“修复征信”,不法分子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导致个人隐私被贩卖或滥用。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不存在“人工删除”或“内部操作”的可能。若对征信记录有异议,应通过央行征信中心或金融机构的正规渠道提出申诉。

现场互动:沉浸式体验增强反诈意识
为加深公众理解,活动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识别“内部渠道”“三天见效”等话术陷阱,现场演示如何拒绝诈骗并举报线索。同时银行工作人员指导观众使用征信中心官网、手机APP等工具,模拟线上异议申请流程,掌握合法维权路径。通过PPT展示“修复成功”“内部操作”等虚构案例,引导观众投票判断真伪,强化“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认知,通过趣味问答传递征信保护要点,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实践指导:三步筑牢征信安全网
针对公众需求,活动提供了“征信安全三步法”实践指南:第一步要定期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免费查询信用报告,及时发现异常记录。第二步是对错误记录,拨打征信中心客服热线或向金融机构提交异议申请,全程零费用。第三步要保持良好还款习惯,避免过度借贷,关注“征信修复”广告中的“关键词”(如“快速”“包过”“内部关系”),警惕“二次诈骗”。
为了更深入合作,提高学生防诈骗意识,中信银行长春一汽支行在吉林工商学院专门成立了图书角,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便捷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手可取书,掌握金融知识。本次活动覆盖共计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份。通过“警示+互动+实践”的立体宣教模式,公众对征信修复陷阱的认知显著提升,90%参与者表示“会主动向亲友科普反诈知识”。

未来,中信银行长春一汽支行将持续深化金融知识普及,依托数字化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为构建诚信、安全的金融消费环境贡献力量。(完)
(图片来源:中信银行长春一汽支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