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区县

和龙桑黄:集“长白山”之灵气,育“软黄金”之瑰宝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09:19 来源:和龙市人民政府 编辑:王思博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长白山,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山,自古以来便孕育着许多天材灵宝,而地处长白山脉南麓的和龙市,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联农带农为目标、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产业。一片片金黄色的桑黄正不断汲取着圣山的“灵气”,茁壮成长,一场从资源优势到经济腾飞的精彩蜕变,正在和龙这座边陲小城缓缓上演……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提升桑黄产业核心竞争力

  和龙市深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聚焦桑黄产业发展瓶颈,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靶向攻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让桑黄产业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更强生机。组建人才队伍。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人才,汇聚延边州农科院、延边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人员。建立农民实训基地,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17个,接待延边大学等500余名学生前来学习交流。“和龙菌艺工”成为知名劳务品牌。搭建服务平台。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技术支持,创建集“科技兴农、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和龙“桑黄科技小院”,“小院”将“扎根农村”和服务“三农”作为理想信念,凭借面对面的精准对接、实时化的专业指导、无壁垒的贴心服务,畅通科技成果落地、技术服务传递与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农民在科技应用中持续获利。加强产品研发。桑黄科技小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加强校地、校企全产业链研发合作,推进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选育长白山地道优质桑黄菌种“黄之皇”,申报5项专利,获得7项科技成果,开发出桑黄药膳7个系列29个品种,推动桑黄酒、桑黄灵芝粉、桑黄灵芝精、人参茶饮等创新产品先后走出和龙,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达10.6亿元。

  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拓展桑黄产业发展空间

  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和龙市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作为桑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一产层面上,聚焦“降本提质”双向目标,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核心,持续优化成本与产值结构。通过精打细算降低生产环节,严把品质提升桑黄产品核心竞争力,让投入产出比更趋合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二产环节上,着力深化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将产品加工升级与品牌建设作为重点突破方向。秉持“粗加工筑基、精深加工提质”的产品开发思路,把有效成分萃取技术作为攻坚重心,不断拓展桑黄产品矩阵——从基础加工品到高附加值萃取物,全方位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与市场辨识度,推动桑黄从原料向高附加值商品跨越。三产领域上,积极联合外部优质企业创新市场营销模式、资本运作经验与资源平台等优势,持续拓宽产品销路。先后与浙江九盛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千菌方菌物研究所、安徽东沅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洽谈合作,通过多元合作激活市场渠道活力,让桑黄产品更高效地触达终端市场。

  产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和龙市始终秉持“超前意识、规划意识、服务意识”的理念,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的“两双手”,走出桑黄的乡村振兴之路。政府宏观调控赋能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以我为主、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统筹财政、金融、科技等资源向桑黄产业倾斜,累计投入各级帮扶资金2.53亿元,发展扩大桑黄产业面积约100公顷,建设桑黄大棚1352栋及建设年产30万椴菌种生产车间相关配套设施,带动全市6个乡镇15村累计发展桑黄菌椴600余万椴,实现产业项目收益金1296万元,惠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0050人,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289元。市场活力驱动桑黄产业提质增效。为加快推进桑黄等特色产业公司化运营进程,采取“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模式,同国有独资平台和龙致远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力,对全市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整合。通过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探索将有效成分萃取作为产品终端主攻方向,创新产品种类,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质,做大做强品牌效应。文旅融合激活桑黄产业多元价值。深度挖掘抗联红色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及渤海国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贯穿“平岗平原”稻田农家、易地搬迁新居、金达莱民俗村、桑黄小镇、一汽小镇的全域旅游示范带,形成“三产拉动二产、二产反哺一产”的融合发展格局。

  和龙桑黄,长白山脉孕育的山中精灵,正以科技为矫健羽翼、生态为坚实根基,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细细勾勒着“点木成金”的鲜活图景。从深藏林海的珍稀瑰宝,到牵动万家的富民产业,一条“生态焕彩、产业勃兴、百姓安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脚下不断延展,愈显宽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