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文旅

老中青艺术家走进吉林动画学院 共话影视创作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 20:11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王思博

  9月27日,第三届中国(吉林)动漫大会“艺路领航·光影筑新——艺术家进校园·影视创作分享会”在吉林动画学院召开。

  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顾问、表演艺术家曹翠芬,中影集团艺创中心一级演员沈丹萍,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委员、演员钱洁,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王仁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张可盈,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谢鹏,吉林动画学院执行校长刘振华等校领导出席分享会。分享会由吉林动画学院电影学院教师许云帆主持。曹翠芬、沈丹萍、钱洁、王仁君、张可盈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围绕“艺路领航·光影筑新”这一主题,分别进行了经验分享。

分享现场 吉林动画学院/供图
分享现场 吉林动画学院/供图

  曹翠芬分享,塑造角色需以剧本为依托、以生活阅历为支撑,演员要以身心为“工具”贴近角色,而热爱则是坚持表演之路的核心动力。她以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饰演盛老太太为例,提到自己与饰演孙女明兰的赵丽颖在剧组朝夕相处三个多月,两人之间早已滋生出“亲生祖孙之情”,剧中诸多展现祖母对孙女疼爱的戏份,均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而非刻意设计的表演。她认为,艺术创作之路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对生活、角色的深度理解,演员需从单纯的剧本执行者,逐步成长为角色灵魂的塑造者与艺术表达的引导者,在精准贴合角色的过程中,实现从职业践行到艺术价值升华的跨越。同时,她也呼吁同学们以纯粹的热爱深耕所钟爱的领域,让热爱成为驱动自我不断精进的永恒动力,而非一时的激情。

  沈丹萍聚焦“真诚与勤奋”,分享了自己塑造角色的心得。她表示,好剧本是塑造角色的基础,演员需学会清空自我、全身心融入角色,同时也要承担起作品所承载的社会责任。谈及近期热播剧《生万物》中绣绣娘一角的塑造经历,沈丹萍坦言,自己与剧中“女儿绣绣”的饰演者杨幂在合作中“戏中生情”,结下了深厚的荧幕情谊。不过,最初接到这个角色时,她因久未拍戏的顾虑、庞大的台词量以及方言挑战而倍感压力,曾三次婉拒,险些与该角色失之交臂。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她每日清晨五点便起床准备,坚持以真挚的情感为角色注入灵魂。她提到,绣绣娘身上的伟大与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自己,因此在演绎母爱时,她摒弃了过多技巧,而是以纯粹的真情诠释,这份全情投入不仅彰显了她对表演的敬畏与热爱,也印证了真诚是打动观众的核心力量。

  钱洁分享了自己“以触动点抓角色内核、以关键词定人物定位”的表演方法。她以在《大江大河》中饰演的母亲角色为例,用一个“守”字精准概括了角色特质——守护家庭,守护由童瑶和王凯饰演的两个孩子。钱洁表示,热爱与跨界尝试是自己突破表演边界的动力,即便面对小角色,也需要为其构建丰满的人物小传,并具备全局观。“接到剧本后,我会先找能触动我的点,通过这个点由点及面,深入感受人物的内核。”对于不同类型的角色,钱洁表示自己格外喜欢尝试,“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自我探索,哪怕过程煎熬,但当找到角色感觉的那一刻,会格外畅快。”她正是以对不同角色的大胆尝试为舟,在表演的海洋中不断探索自我、突破边界。

  王仁君结合出演《问苍茫》的经历,分享了历史人物塑造的技巧。他认为,演员需以细节搭建通往角色内心的桥梁,通过“以术为道”的方式,演绎出扎实可信、直抵人心的伟人角色,让历史人物“活”起来。“生活的细节是通往角色内心的桥梁,由术入道,表演才扎实可信,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王仁君在塑造角色时,格外注重挖掘历史肌理中的“性格毛边”,比如展现角色吃酥饼时的烟火气、踢椅子时的真性情,同时用心挖掘伟人的多面性与脆弱感,悄然卸下“神坛”带来的距离感。从案头深耕剧本到实地体悟历史场景,他用一个个可感知的细节,为历史人物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温度。

  张可盈则从后辈演员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感悟。她以在《幸福到万家》中与钱洁、赵丽颖共同研读剧本的经历为例,表达了对前辈艺术家的职业敬畏之情,同时提到自己始终秉持“有活就干”的职业态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拓宽表演边界。张可盈表示,表演的核心本质是相通的,关键在于塑造角色、用心感受,而非刻意表达。她劝诫在场同学莫要眼高手低,“不管是沉浸式话剧还是其他表演形式,只要在做就有意义,这些经历都会成为养分,拓宽你的边界。”她强调“有活儿咱就干,都是成长”,这番务实的话语褪去了行业浮躁,尽显青年演员的踏实。张可盈以自身经历印证,表演领域从无“跨界”之分,成长的关键在于脚踏实地接纳每一次历练。

刘振华为五位演员颁发聘书 吉林动画学院/供图
刘振华为五位演员颁发聘书 吉林动画学院/供图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聘任仪式,吉林动画学院正式聘任曹翠芬、沈丹萍、钱洁、王仁君、张可盈五位演员为学校客座教授,执行校长刘振华为五位艺术家颁发聘书。校方表示,期待各位专家未来能常莅临学校指导,以光影艺术为纽带,助力学校共育影视英才,共同探索影视教育与创作的新路径。

  本次“艺术家进校园”,使得师生对“艺路领航·光影筑新”有了清晰的认识,它既是传承的新起点,更是创新的新开端。艺术家们的分享交流及深入的学术研讨,为年轻创作者埋下了“敬畏艺术、扎根生活、永葆热爱”的种子,也让大众看见:影视艺术的未来,藏在每一次对角色的精准诠释里,藏在每一份对专业的执着坚守里,更藏在前辈与后辈接力践行的守正创新里。(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