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城市持续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2024年,长春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长春市以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优化法治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近年来,长春市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投资。其中,中国一汽等老牌国企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焕发新生;同时,众多新兴产业如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长春市充分利用其科教资源优势,建立起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长春市还大力推进职能转变,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和创业门槛。法治环境的优化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公开透明的法律体系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长春市的法院系统不断推进司法公正,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了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实现振兴突破,关键在科技创新。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满载运行试验;“吉林一号”创造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最轻重量世界纪录;12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首次进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2023年以来,长春市重塑创新体制机制,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批优秀人才扎根长春,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加速释放。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长春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视为振兴突破的必由之路。去年以来,长春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长春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增长71%,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0%,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长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成就。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长春市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汇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这一平台,长春市将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加快北湖未来科学城、永春生物医药城等重大平台的建设,打造长春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质生产力集聚区。通过重点区域创新要素的“聚变”,带动重点产业的“裂变”升级。这些平台将成为长春市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断激发改革动力活力
2024年,长春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了国际合作新突破。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更是极大地促进了长春与欧洲的贸易,为本地产品打开了国际市场。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长春市聚焦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进一步优化完善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探索更多首创性、集成式的开放成果。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就业和民生改善。长春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安置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丰硕,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推进建设“幸福长春”行动计划,在提供更加均衡更有质量的教育资源、降低城乡居民医疗负担、改善居住条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多办实事,以可感、可及、可信的改革成果造福于民。
长春市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性,为后代留下了更多的蓝天绿地。

以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和推进文旅融合为抓手,最大限度保留和彰显“长春就是长春”的独特风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随着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即将实施,长春市将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相关部门将加大资料收集整理力度,科学布置展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锚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红绿灯”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长春市坚定不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前推进,紧盯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影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障碍、发展最紧迫和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凝心聚力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