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博文/摄
——过桥人、守桥人,这座桥承载两代人的使命情怀
在长白山蜿蜒起伏的巨龙之尾,在中朝边境山高水长的鸭绿江畔,素有"抗美援朝第一渡"美誉的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常年屹立在山水之间,从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到胜利凯旋的荣归故里,从中朝铁路贸易往来的前沿阵地,到公路国门口岸的拔地而起,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见证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随着时代发展,新老两代国门更迭,守桥人和过桥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同唱一首歌,再续“国门情”。
12月15日,吉林边检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和集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将抗美援朝老兵关成有、郭永增,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见证者单玉林老人,一同邀请到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公路桥国门,再续家国情怀。
上午9时30分,在绵绵细雪中,两位老兵在民警的陪同下,乘车50余公里来到国门口岸,在此等候多时的单玉林老人连忙上前,在民警的引荐下与老兵们亲切握手。国门下、界碑前,当年8岁的孩童与18岁的志愿军战士,在70多年后再次汇聚在“抗美援朝第一渡”,如今白发苍苍的他们感慨万分。
郑博文/摄
“你们过江的时候就在我家门口,志愿军脸上汗毛全是白的,叫他们上屋里去,说什么也不去,就在院子和仓房、苞米堆里住着,第二天一早就集合了,从桥下封冻的江面过去的,太遭罪了,看着都心疼,穿的太少了。”1950年冬季,年仅8岁的单玉林亲眼目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玩耍时捡到了一支志愿军遗落的口琴。单玉林的讲述让两位老兵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他们看着集安国境铁路大桥和巍峨雄壮的国门,不禁回忆起这里当年的人和物。
抗美援朝老兵关成有告诉民警,他是第一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0年11月下旬,他随部队抵达朝鲜新义州,正准备下车,一架敌机俯冲扫射过来,当场打死了好几个人。这是年仅18岁的关成有和同批战友第一次领略到战争的残酷。
而今已经89岁的关成有,记忆力早已不比当年,很多事情都记不太清,语言表达也衰减很多,但每每提起当年的战斗生活,他都记忆犹新。看到桥头碉堡中随处可见的弹孔,关成有用颤抖的手指触摸着墙壁,感受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历史印记。“65(子弹口径:6.5毫米)就是三八大枪,那子弹头细、长,没劲,要是重机(枪),打到身上就是一大块。”关成有一边说、一边比量着,仍清晰地通过弹孔形状口径分辨出武器的型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人关成有,宣誓人郭永增。”两位老兵与现场民警面向党旗、高举右拳、目光如炬,再次重温入党誓言。“现在,政府、派出所、公安的,对我们这些老兵照顾的相当好了,我也很感谢你们。这是边境,你们要积极努力,为人民站好岗。”关成有勉励民警说。
在公路桥国门口岸验证大厅,民警和两位老兵一起参观体验了当前执勤装备,两位老兵拿起执勤头盔感受颇深。“现在咱们说中国是发展了,和以前翻天覆地,生活也改善了,老百姓种点地也都享福了,现在苞米不吃了,大米白面随便吃。”老兵郭永增感慨祖国的日益强大。
随后,老兵在民警的带领下,来到了2019年投入使用的集安公路桥国门口岸,站在新国门上,远眺70多年前战斗的地方心中五味杂陈。“有一次,我和战友在一个山头休整,我说想回家,他说这飞机满天的,能回去吗?后来我到下边那个山头,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再回头只找到一小角衣服,知道他牺牲了。现在二股流那个山上埋了不少战友!那大碑上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说着说着,关成有哽咽了,不停地反复摸着自己受伤的手指,频繁地眨着眼睛,浑浊深邃中浸着泪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身边的老战友郭永增拍了拍关成有的肩膀,唱起那首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声在国门中回荡,仿佛时间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现场民警在两位老兵的感染下也同声齐唱。“面向老兵,敬礼!”民警向老一辈卫国战士敬礼,老兵也向新时代戍边民警回礼,他们在不同年代的同一国门下,用同样的表达方式擦亮卫国戍边的历史丰碑,激励“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初心使命。
“作为战争的亲历者,老兵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英雄,听二老一席话,也让我们备受鼓舞,作为移民管理警察,我们将不负使命担当,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对边检工作的新要求,努力工作,为移民管理事业奉献自身力量。”集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孟晓玲说。(张瑶 孙罡 郑博文 付新明 孟晓玲)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王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