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干豆腐因其“香、鲜、韧、薄”等特点成为长春的十大土特产之一,广受消费者喜爱。过去,因为干豆腐长时间储存易变质黏连,无法实现远运距销售。但现在,榆树市的榆乡干豆腐却因为一群农民工的发明专利,解决了这一困扰豆制品行业多年的难题,产品已远销华南地区和韩国。
走进位于榆树市环城乡的榆乡豆制品公司生产车间,明亮的厂房里,一条条干豆腐生产线呈现在眼前,机械化取代了大部分手工操作。你很难想象,公司是由一家小作坊发展起来的。20年前,赵清双家的作坊和榆树许许多多的农家作坊一样,毛驴拉磨、手工点卤、推车售卖,2001年转业回来的赵清双决定要改变家庭作坊的小格局。他清楚,榆树干豆腐之所以受欢迎,与水源、原材料有主要关系,更离不开传统的制作工艺。所以,工艺要保留,技术必须革新。当年他和亲属乡邻成立了榆乡豆制品公司,引进工业设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产量也得到了迅速提升。赵清双介绍,这些设备是他和他的农民工团队改造后的成果。在不断地改造调试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难题,虽然大家文化水平不高,但凭着几代人的手艺传承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硬是获得了成功。
食品生产的第一要素就是干净卫生,传统干豆腐制作首先要清洗和浸泡黄豆,但清洗黄豆后,微生物和杂质依然存在;另外,在制浆过程中,还必须将黄豆壳分离出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榆乡豆制品公司组建研发团队。经过潜心研究,最终实现黄豆在浸泡前脱壳,他们发明的黄豆脱壳器获得了国家专利。黄豆浸泡操作工刘贺龙是研发团队的一员,他说,使用黄豆脱壳技术后,黄豆的洁净程度明显提升,工作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干豆腐质地更加细腻,口感更加筋道。
老百姓常说的卤水点豆腐,说的就是豆腐制作中的点脑工序。所谓点脑就是把卤水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豆浆中,同时采用人工打耙的方式保证卤水与豆浆充分融合。但是由于打耙动作体力支出非常大,体力稍有不济,点脑缸底部的豆浆就很难与卤水充分融合。为此,赵清双和他的农民兄弟又开始了新一轮攻坚。他们利用机械模仿人工打耙的动作,采取平行四边形运动原理,实现了机械臂代替人工进行打耙。自动点脑机的问世,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地保证了卤水的均匀度。车间里,点脑操作工闫明军身穿无菌劳动服,正在独自操控点脑机,“没有自动点脑机之前,得几个人轮流打耙,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搞定。”闫明军对他们的自动点脑机十分自豪。
干豆腐保质是豆制品行业内的痛点,传统的真空包装技术容易导致干豆腐黏连,赵清双团队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大胆地提出利用氮气解决干豆腐黏连和保质期的问题。赵清双说,现在华南地区很多餐饮企业都到榆树采购干豆腐,就连韩国的采购商也主动找上门,签下了每月2个集装箱、全年480吨的订单。
智慧来源于生产实践,赵清双和他的农民工团队用一项项来自生产一线的发明专利,从大豆脱壳,数控点脑提升干豆腐品质到充氮包装让干豆腐实现远距离销售,这些用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大豆和松花江水制成的干豆腐会走得越来越远。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王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