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我国沿海省市以及内陆地区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联动性全面开放,而内陆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则是先决条件。各地区需要根据各自实际,沟通协调铁路、公路、海运、空运比例,发展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运输结构,为开放战略设置配套的交通能力。
今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三个“10年”的起步阶段,2019年8月出台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对西部大开发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虽然目前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但在国家协调、地方协作、国际合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也有交通运输瓶颈明显、物流成本偏高、竞争能力不强等不足,此外有效产业支撑不够、通关便利化水平低等问题都有待解决。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清除,人流、物流通道将会更加顺畅,全面开放格局将会在全球铺开。
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和枢纽功能需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首先要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优先建设。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重要的通道节点城市给予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项目投资支持,特别是要将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到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比如把渝贵高铁、涪陵至柳州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并尽快启动前期工作等等,都将对加快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基础设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加大投融资和铁路运价支持力度需强化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关键,既可以考虑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支持,又可以考虑组建陆海新通道(国际)投资母基金,以加大对通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既可以考虑量价捆绑政策,放宽政策覆盖的站点、线路和货物品类限制;还可以考虑在重要物流节点设立集装箱还箱点等。有了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必将快速顺利进行。
扩大通道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需提升开放能级。首先要在制度措施上建立完备体制,探索相关共建省区共同推动多式联运法立法,健全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其次要加强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方面的顶层设计,通过多双边磋商机制建立与东盟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从而形成内陆地区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南向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走通全面开放格局新通道。
有志者,事竟成。打通交通堵点,提升交通能力,将构建起面向全球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郝家春)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