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有云:“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古人对于“交通”这一概念的朴素理解,却深刻表达出交通对于人类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从“阡陌交通”到“高铁飞驰”,永恒的话题中,也在演化出新的含义。
日前,在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上,国内外轨道交通专家聚首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和出口基地。与会者在展示最新轨道交通技术成就的同时,更多是在探讨:新技术对轨道交通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未来轨道交通如何更好地造福人类?
回望轨道交通发展史,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铁动车组,每一轮迭代创新,都在帮助人类冲破时空牢笼,从而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着眼未来,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无疑成为各国的“他山之石”。面对高铁营业里程世界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城市地铁近10年间翻了4倍,世界首条磁浮线投入商业运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成为城市机场和高铁站的“摆渡车”,虚拟智轨、智能驾驶列车投入使用等傲人成就所带来的人才流、货物流、信息流广泛高速传输;地域和速度概念被刷新;经济社会发展版图重构,一个“轨道上的中国”更为世界带来憧憬。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颠覆性新兴产业正在与轨道交通加速深度融合,正如建设中的“智慧京张”将高铁与“智能”相融合,通过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BIM等先进技术,不仅以智能化、高速化、绿色化、大容量、重载、安全舒适、互联互通,打开轨道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且也让铁路的运输服务变得更为人性化、现代化。加之5G时代的到来,高可靠与低时延、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等5G通信所具备的能力,亦将为轨道交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说,在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让世界对于轨道交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如高原铁路、高寒铁路等取得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性标志成果,彻底颠覆了极端环境下无法运行高铁的历史,更让诸多国家萌生引进“中国高铁”的期盼。为什么中国高铁会被众多外国留学生视为最想带回国的“中国特产”,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专程来到中国学习高铁技术,这已充分说明,“轨道”重塑了中国,更在逐渐改变着世界。
但在此之中亦可让人感受到,“适应性”发展,才是其真正的根本所在。诸如在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并非是以高铁动车组为重点的遍地开花,在偏远地区、大山深处,仍有着一列列“绿皮火车”缓缓穿行,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铁集团更是深入开展建设扶贫、运输扶贫和定点扶贫,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累计完成铁路基建投资30066亿元,占铁路基建总投资的78.8%,这也向世界全是出,民生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技术对轨道交通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是令人充满遐想的;未来轨道交通如何更好地造福人类,是令人充满期待的。对此,或许可以说,一条通往美好幸福的“轨道”,终将不断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宋文强)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