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四季轮回中,全市教育系统用一项项为民举措,一次次实际行动累积出一张出色的教育答卷,也让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务春城人民。
“温馨村小”经验做法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长春市十一高中与市第六中学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全国首家职教博物馆开馆……过去一年,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教育考卷上的一次次全力作答,也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程中留下了闪亮坐标。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信仰教育、优质教育、技能教育、智慧教育、开放教育”,坚定信心、勠力同心、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长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强素质 推动智育独大向“五育”并举转变 举办“信仰讲堂”“英雄讲堂”200余场,2.3万学生接受理想信仰洗礼。大力推进高校“学习筑梦”思政课向中小学延伸,“学习筑梦”选修课及教材在全市30所试点学校广泛使用,思政课一体化水平迈向新高度。强化思政队伍建设,为市属高校全部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名师”和“精彩一课”比赛及遴选工作,17名教师参加全省决赛,2名教师到教育部展示交流。
积极响应国家“3亿人上冰雪”号召,高标准办好“百万学子上冰雪”和“冰雪嘉年华”活动,打造长春市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品牌。持续推进政府购买“雪时”,普及小学滑雪体育课程,编写冰雪运动教材,浇灌室外冰场95块,新增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96所,助力北京冬奥会。持续开展“阳光体育”,举办全市中学生运动会,让学生感受体育竞技魅力。深化体育中考改革,将体育中考分值由40分提高至50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重点做好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完成12所“视力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行动,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建立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平台,做到健康隐患早发现、早治愈。
聚焦审美素养提升,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130余场次,打造合唱、舞蹈、戏剧、书法、剪纸等共10大类各100个艺术社团,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让学生在不同艺术门类的教育中“美”起来,“雅”起来。开展“春之韵”中小学生艺术团建设,长春市4所学校编排的文艺作品在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将于2022年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探索实施“智慧音乐”,在净月高新区、汽开区和市实验中学开展试点工作,让音乐教育插上智能翅膀。
结合各地各校区域特色,深度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实践教育学校和少年宫为龙头,建设25个“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着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发园艺、种植、饲养等乡土教育资源,打造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与伪满皇宫博物院联合开展“讲家乡故事、知城市历史”研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北亚航空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成立“星旅联盟”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为广大学生播撒科学的种子,让更多青少年熟悉科学、热爱科学。
集优发展 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安全发展。颁布实施《长春市学前教育条例》,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37所公办幼儿园,增加学位8640个。认定普惠民办幼儿园327所,增加学位4.5万余个。推动89所小区配套幼儿园转为普惠幼儿园,普惠园覆盖率达到83%。推进新型公办幼儿园创新试点,探索公办资源创新供给新模式,着力解决公办资源不足问题。成立普惠性幼儿园指导中心,召开规范管理专题培训会,确保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开展幼儿园“小学化”治理和幼小衔接试点工作。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集优化发展战略,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期工程,“温馨村小”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组建97个大学区、24个教育集团、5个城乡联盟体,实现优质资源深度共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公民同招,电脑派位,拿出4805个优质学位进行电脑配位,确保学生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制订长春市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方案,指导学校开展选课走班和模拟走班试验,为新高考改革做好准备。持续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遴选特色示范学校10所,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开展新课程全员培训,遴选省级示范校15所,不断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为全面实施新高考做好准备。大力推进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同步融合发展,积极做好民族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工作,组织民族学校校长、骨干教师赴厦门参加民族教育培训。积极发挥12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作用,教育安置残疾儿童少年4293人,确保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开放融合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双高”学校建设,举办“双高建设成果展”,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承办“创业长春·梦想成真”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更多优秀职教毕业生留长就业创业。举办“吉聚人才·汇智长春·万人助万企”技能人才招聘会,为校企合作搭建新平台。全国首家职教博物馆正式开馆,举办《中华职业教育年鉴》首发式暨首届职业教育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峰会,打造职业教育文化传播新高地。推进高职院校升本工作,进一步扩展职业院校高层次发展新空间。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30个品牌专业群、8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12个职教集团,其中3个集团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
推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平稳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全面启动义务段“公参民”学校专项整治,对义务段23所“公参民”学校实行“一校一策”点对点治理。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建立健全无证办学机构整治长效机制。坚持“刀刃向内抓规范,眼光向外抓治理”,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两轮全面排查整治,基本实现全市无证办学机构动态清零,校外培训机构投诉举报量同比下降60%以上,进一步净化校外教育生态。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公布重新审核合格的培训机构白名单,共计300所,妥善处理因“双减”产生的培训机构退费问题,人民对教育满意度稳步提升。
推动国际教育多元包容发展。推进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韩国大邱韩医大学在医学美容、药物制剂等方面开展合作办学,首届招收学生210人。积极组织参加“新星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书画展”等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为青少年搭建国际人文交流平台。组织市二实验中学等5所学校申报教育部港澳中小学生赴内地游学项目,慧谷学校等5所学校申报北京冬奥会境外姊妹校项目,组织田家炳教育共同体学校与香港姊妹校开展主题交流,播撒“同根、同源、同脉”火种。建立外籍师生信息台账,加强境外师生、课程、教材管理,开展境外课程教材专项治理,确保涉外工作规范、安全、有序。
激活力 多举措深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管干部、强师资作为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源动力,不断激发干部队伍和广大教师干事创业活力。
持续优化干部结构。面对教育干部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长期不交流问题,通过政治学习、谈心谈话、定期调度、岗位调整等措施,优化干部队伍。举办“90后”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干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队伍士气有了显著提升。
持续改善教师结构。将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纳入“强师计划”招聘范围,“强师计划”成功签约361人,“特岗计划”聘特岗教师708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77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全面推进“县管校聘”工作,以大学区为依托,引导城区优质学校2550名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任教,有效破解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体制机制障碍。
持续保障教师权益。制订教师奖励性补贴发放指导意见,有效解决了教师职称遗留问题、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和代课教师信访问题,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持续强化教师培训。组建45个杰出校长、园长工作室,打造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发挥名师工作室、优秀学科团队的研发优势,建构全员培训专题课程500个、2000余学时。完成5285名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推荐培养150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实施乡村教师基地校跟岗培训,组织第一批15名教师到7所学科培训基地校进行跟岗学习,9名带教导师开设专题讲座15个、示范课300余节,有力提高全市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持续加强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3名教师获全省“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荣誉称号。持续开展“我身边的好教师”评选活动,选树100名“我身边好教师”,教师节前后在全市范围内宣讲先进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崇师德、学先进”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专项整治,通过上下联动、明察暗访、靶向打击等措施,全天候、全覆盖排查检查,查处违规有偿补课在职教师82人。向全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建立“二维码”举报平台,对查处情况及时通报,起到查处一人、震慑一方的警示教育作用。
增福祉 聚焦民生回应“急难愁盼”
科学编制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经过七轮修订,形成相对成熟的规划文本。科学规划教育用地,根据长春市经济发展和教育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用地,启动新建16所义务教育网点学校建设。统筹抓好薄改工程、绿化美化工程、少年宫异地迁建等重大项目,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各项目,引进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完成12所“因材施教”试点校的遴选、设计工作。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组建市教育考试院,成立市产教融合研究中心,推动成立长春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搭建农村基层干部成长摇篮。
坚持把省市确定的民生实事作为教育惠民的重中之重,推进“温馨村小”升级扩容,丰富“八大温馨要素”。实施中小学校电清洁取暖工程,改善616所中小学体育美育场地和器材设施设备,升级56所普通高中实验室仪器设备。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和雨露计划,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安排困难学生补助资金3300万元,确保贫困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效,继续扎实做好包保帮扶工作,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荣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强化高位统筹,推动建立市区两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订“双减”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国家“半月一报”制度,将“双减”列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顺利通过省“双减”工作专项督导检查,以“五项管理”为突破口,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长春市“五项管理”给予高度评价。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升级,强化个性化服务供给水平,课后服务参与率达80%,惠及学生61万人,有效破解家长接孩子困难问题,为实现一年内学生负担“有效减轻”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为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政策支撑。强化市级责任督学队伍建设,推动成员单位由8家扩增到20家。建好用好教育督导评估平台管理系统,提升教育督导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保障作用,紧紧围绕“双减任务、五项管理、脱贫攻坚、质量监测”等国家和省市重点任务开展真督实导,推动各级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做到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以督促发展。
落实落细“五化”工作法,高质量完成依法治理“校闹”试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关爱未成年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护蕾行动”,重点预防学生自我伤害、暴力伤害和意外伤害,形成排查、发现、化解、保护的全过程立体防御体系,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得到更有力的守护。开展学校安全隐患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消防、校车、施工、用电、溺水等安全问题。严格执行“八防、九严、十项清单”制度,确保全市学校疫情零报告、零发生。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王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