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10月31日电 题:都市“圈”动新未来
作者 金乔
清晨六点半,李安娣发动汽车,驶上从长春到辽源的高速公路。这条她每周都要往返数次的通勤路,见证了她在两座城市间的穿梭生活。后视镜里,晨曦为省城长春的轮廓镀上金边;前方,她深耕文旅事业的城市辽源,正从晨雾中醒来。

就在不久前,一则消息让这条熟悉的路在她心中有了新的意义。《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正式获批,以长春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共同组成的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8个国家级都市圈。
对于李安娣这样的上班族来说,这不仅是一条通勤路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区域协同发展,改变普通人生活的城市质变。
信心与流量:文旅人的“圈内”畅想
“消息传来,工作群里激烈讨论,感觉真正的春天要来了。”在辽源从事文旅行业的80后高管李安娣,言语中透着振奋。作为一名家在长春、工作在辽源的“新”辽源人,她对《规划》的感知尤为敏锐和具体。
政策引领和帮扶对文旅行业的推动作用将是决定性的。李安娣分析,都市圈的建立意味着长春、四平、辽源、吉林四城将从“邻里”变成“队友”。
“过去我们推介旅游资源,多是单打独斗。未来,我们可以设计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让长春的长影世纪城、四平的战役纪念馆、辽源的琵琶文化、吉林的冰雪雾凇串联成圈。”李安娣认为,城市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吸引省内外客流的关键。

“要想富,先修路”,都市圈的“路”内涵更广。“人的流动必然带动经济的流动。客流来了,消费就来了,这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是立竿见影的。”
李安娣设想并未止步于传统的“路”。谈及期待,她将目光投向天空,“我特别期待低空经济能在我们这里落地。一旦无人机旅游观光在辽源正式运营,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这并非梦想,《规划》提到“完善外联内畅的立体交通网络”,“谋划一批通用机场,服务农业、旅游、物流等低空经济发展”的提前布局,大大提振文旅人的信心。
枢纽与民生:老“新人”的幸福守望
与李安娣的双城生活略有不同,刘振华的根已深深扎进四平这片土地。18年前,他大学毕业后从长春考入四平,最终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一名“新”四平人。他亲眼见证了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而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获批,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具爆发力的未来。
“四平最大的优势就是四通八达的地理区位。”刘振华摊开地图,迅速找到四平市所在的位置,四平西通内蒙古,东边最远触达珲春陆上口岸,南下直联沈阳都市圈,北上无缝对接省会长春。
按照刘振华的设想,随着《规划》的落实,四平的枢纽价值将被彻底激活,物流、人流、资金流将在此高效集散,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除了宏观的区域发展,他更关心政策红利如何惠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最期待的,是随着都市圈建设的深入,在子女教育、工作通勤这些民生领域能够真正打通壁垒。”刘振华说,身边有很多同事朋友都关心中高考政策是否能够协同。
刘振华的畅想也暗合了《规划》中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和“数智赋能医保便民惠民”的解读。他希望未来有一天,在都市圈内的任何一座城市办理政务,都能像在本地一样方便,这才是都市圈带给老百姓最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未来已来:从“双城记”到“同城梦”
李安娣和刘振华是都市圈的直接受益者,而《规划》也明确了覆盖2.97万平方公里,约1210万常住人口的“圈域”在未来五至十年的协同发展格局。
据记者观察,《规划》的重点在于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正是国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大战略。

纵观全国,此前已获批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等都市圈,在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共建产业园区、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南京都市圈通过跨省域的产业协作,显著提升了整体竞争力;成都都市圈在公共服务同城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长春都市圈纳入“国家队”,四城将在东北振兴战略中发挥关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傍晚,李安娣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再次踏上返回长春的路。车流如织,但她心中对未来的想象却愈发清晰,或许不久的将来,这条高速路的上空,会有无人机编队划过天际,高效地运送货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