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吉林新闻7月9日电 (郭佳 贾欣欣)“6月份以后,降雨量明显增大,我们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6月22日,在图们江八连城村河段,该河段村级河长制负责人牛辅龙和队员们正在对河面漂浮物进行打捞,以减少固态垃圾对下游河段造成的污染。
牛辅龙和队员们负责的河段全长2500米,他们每个月坚持巡河至少4次。进入汛期后,巡河的次数根据降雨量有所增加。“进入7月下旬,河水暴涨,岸边的杂物、垃圾会冲到河里,那时候的巡河任务会更艰巨,但我们有信心守好河段,绝不让附近的居民受损失。”多年的河长制工作经验让牛辅龙信心十足。
牛辅龙只是珲春市众多“河长”中的一员。珲春市域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4条,小(Ⅰ)型(含)以上水库有6个。河湖治理管护线长、面广、量大,河湖治理工作艰巨。
围绕河湖治理工作,近年来,珲春市以“河畅、水清、岸绿、堤固、景美”为河长制工作目标,在“水”上做文章,通过加强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推进美丽生态河湖建设。
早在2012年,珲春市便开始推行河长制,2017年,河长制工作全面铺开。
河湖整治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为进一步细化河湖治理工作,使各级河湖长从发现问题之始、到解决问题之终,皆有章可循、有理可据,珲春市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先后制定实施了《珲春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管理办法》。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工作,组织编制《珲春市老龙口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珲春市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
同时,按照国家要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珲春市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4103平方公里。加快水系联通循环,建立河道滨岸带治理12.2公里及生态护岸5.4公里,通过连通珲春河与库克纳河,构建珲春市水系连通新格局。投资2046万元建设了兰家趟子河春化镇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9.59公里。
如玉带般流淌于市区的库克纳河,两岸风景如画,是珲春市民理想的休闲场所。“以前库克纳河河面上漂浮着很多垃圾,一阵风吹过来,全是臭味,从旁边经过恨不得把鼻子捂住。”家住在五环豪庭的张阿姨回忆说,实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河面上刺鼻的气味消失了,来库克纳河岸边散步的人也多了起来。“距离我家不远处的河岸边,有一块公示牌,上面详细写着该河段基本情况和河长的姓名和电话。这段河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找他们来解决。”张阿姨介绍说。
在珲春市的各河流湖泊,一块块河(湖)长公示牌是全市上下治水的决心和信心,一个个“河长”用心用情守护着全市的大小河流。
横向到边,珲春市实现了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流域河长制全覆盖,构建起市、乡、村三级河长纵向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设市级河湖长32人、乡级河湖长57人、村级河湖长123人。“叫得出名的河都有河长”,纵横交错、立体全面的河长制,确保市、乡、村河道及农村众多小河道均有河长负责。
有了河长制,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清了,水质明显好转。曾经沿河居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归来,建设家乡。
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及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广大居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更是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重中之重。
珲春市将加强水安全保障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河长制工作之中,作为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2016年至今,先后投资4736万元解决农村饮水水源环境卫生问题,开展供水工程15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全市56个行政村,共解决了1.2万户3.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9年,珲春市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扩能改造,达到出水标准一级A,处理能力从日3万吨增加到日6万吨。对全市入河排污口现状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核实排查入河排污口65处,逐项登记造册,研究制定整治措施,依法进行规范化治理。
滔滔江河流淌着水的传说,涓涓细流述说着水的故事。
自河长制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有效促进了珲春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实现了全市河湖系统和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持续改善。如今的珲春,河道两岸垃圾少了、水更清了、岸更绿了、景更美了、河道更健康了,一个生态、宜居、美丽的珲春正在续写绿水青山的新奇迹。(完)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王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