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新城,大美鹤乡。李晓明/摄
期待,因为过去曾经的岁月里,这座生态之城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一顶顶桂冠耀眼夺目。
憧憬,因为未来的征程中,这座城市勾勒的蓝图是那样给力:以“生态”为统领,本着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启动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四大生态”工程,构建“六大生态”系统,着力打造吉林西部生态屏障和特色生态产业基地……
如今,站在建设美丽中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美鹤乡生态建设成效凸显,草美林丰、湿地广袤的生态本底正在回归,而一切正预示着,他将与生态鹤乡、魅力白城、宜居家园的现实最终相逢。
蓝天、白云、繁星、朗月……那份醉人和诗情画意是鹤乡人引以为豪的醉人画卷。人们用“草原明珠”来形容白城这座塞外小城。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秀美的山水,代表了人们对神秘绿色草原的向往和礼赞。数百年的发展史,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唯独不变的,是它一脉相承的绿水青山——规划生态“绿脉”、打造生态“绿肺”、 编织生态“绿网”,在瀚海大地接续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和 “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2015年以来,共完成造林154.3万亩,湿地修复到870万亩,草原恢复到487.2万亩,林地增加到7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56%,被国家评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一道道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让鹤乡大地染上了新绿、让荒山披上绿装,打造出了一个绿色州府。
描绘蓝色新图景、引得源头活水来、构建魅力塞上水乡。鹤乡——草原之城,滨江依河傍湖,因水而兴,得水独厚,素有“中国东北水乡”之称。
白城生态核心问题在“水”,如何作好水文章,破解水“瓶颈”,白城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全新的答案:紧紧围绕“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突出白城滨江、滨湖生态特色,构建六大体系,确定白城市五大水生态文明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水系为韵、生态白城”,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重构魅力塞上水乡。
有水则兴,无水则衰。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大安灌区、分洪入向、河湖连通工程等建设,为水生态建设增添新鲜“血液”。截至目前,河湖连通工程全面告捷,124个水库泡塘全部连通,全市共增加可蓄水能力2.5亿立方米。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这是鹤乡人最平实的想法。近年来,白城市紧紧围绕构筑吉林西部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让万顷荒地变良田、生态建设可持续。尤其是去年以来,推广“劲草一号”、燕麦治理盐碱地示范项目,通过以草治碱防沙兴牧,恢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让草原成为白城最耀眼的生态名片,打造吉林西部生态地标。目前,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53个,整理土地面积12.04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03万公顷。
绿色是白城的底色。 生态鹤乡,这个可以让人“深呼吸”的地方,吐息之间,绿韵飞扬。
碧水,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
绿色,给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
蓦然回首,绿意盎然。在生态建设的征程上,白城以稳健的步伐,在这片山水交融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路或深、或浅探索、奋进的印记。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3年前,对于大多数鹤乡人而言,海绵城市还只是一个陌生而空洞的名词;3年后,一场如火如荼的城市变革让海绵城市具体而实在,真实而动人——在这里,有四通八达的路网,有充满灵性的蓝天碧水,有生机盎然的新绿,有花园式的小区,有迎面拂来的文明之风……漫步于城市公园、广场、街头,湖畔垂柳依依,路旁绿草茵茵,晨练的人们在绿树鲜花丛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踩着鹅卵石小道缓跑……满目的绿色,“软化”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硬朗”线条,给忙碌的人群送去丝丝清新。在几十万人民群众的日夜期盼里,大公园、大广场拔地而起,曾经的灰头土脸早已经从市民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街道、绿茵鲜花装扮的小区,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以及人们心中不断攀升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了城市建设理念的新突破,在我国刚刚起步,而鹤乡精彩的一幕已经上演。随着可以自由“呼吸”、回归自然的“海绵城市”的建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已变得更加真实、确切,也让白城这座草原古城开始自由地“呼吸”,日益呈现着山清水秀城美的塞上水乡丽景。
(来源:白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