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头条

打造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长春市上半年服务业发展亮点观察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09:09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王思博

  服务业,一头连着生产供给,一头连着消费需求,是经济量增质升的关键。今年上半年,长春市服务业发展动能强劲、活力奔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看总量,势头迅猛!今年上半年,长春市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开放进一步深化、新业态蓬勃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平台加速落地,产业政策、创新举措精准引导,推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33.6亿元,同比增长19%。现代服务业,正强势崛起为长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主体。看结构,质效双升!生产性服务业跑出“加速度”,成为长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出亮点。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近30%。

  这些跃动的数字,是市场信心持续提振、经济活力蓬勃迸发的生动写照。长春现代服务业,正以更快的速度、更优的结构、更强的动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深融激发新动能

  “‘吉牛云’简直是咱们养牛人的‘全天候管家’,不仅省心省力,钱包也鼓起来了!”近日,农安县万顺乡的肉牛养殖户刘大哥一边滑动手机屏幕,一边感叹“吉牛云”平台带来的好处:政策推送精准到人,贷款申请指尖办结,兽医上门一键呼叫,饲料采购直达牛舍……这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让他的养殖事业彻底告别了“跑腿奔波”的陈旧模式。

  刘大哥口中的“吉牛云”,是吉牛云(吉林)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作为聚焦肉牛供应链数字化的科技企业,公司以数据为纽带,串联起肉牛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形成了覆盖全链条的数字化服务网络。截至今年7月,“吉牛云”大数据平台登记存栏牛502万头、养殖场(户)34.8万户、繁改员4635人、防疫员5825人,建成“吉牛帮”数字乡村服务站2014个,绑定服务养殖场(户)超12.6万户……

  “吉牛云”的实践,正是长春市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产业融合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春市结合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持续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在融合中催生新质生产力。

  平台引领,试点先行:长春新区、经开区先后获评吉林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试点区,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前沿阵地。在这里,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汇聚,探索融合新路径。

  企业探路,示范带动:一批融合先锋企业脱颖而出。长光卫星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精准服务农林、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领域;吉林隆源农业,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为黑土地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化支撑;大正博凯汽车,一直坚守“科技创新推动汽车智能制造”理念,已发展成为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这些企业如同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让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迸发出“1+1>2”的强大势能。

  多元发力,拓宽融合路径。

  强工业: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汽车和轨道交通产业为基础,建立完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兴农业: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方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构建品牌区域互促共进格局。

  育新业:以新医药为方向,以永春医药城为核心,推进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地、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

  促创新:以优化创新生态为方向,以北湖未来科学城建设为支撑,鼓励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实践,长春市正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创新突围生产性服务占C位

  走进小白智能科技(长春)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脉动十分强劲。入口处,迎宾机器人热情好客。在非接触测量区,记者站定数秒,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多项生理指标及情绪状态便清晰呈现于屏幕——这是其自主研发的快速检测技术,目前应用于教育测评,未来将拓展应用于汽车安全、智慧养老等领域。

  “‘小白人AI学能检测机器人’由15个主副板、60个电子元器件、57个定制结构件组成,主要检测分析5岁到18岁孩子心理和学能,目前已经在医院应用。”小白智能科技(长春)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曲歌告诉记者,为适应家庭场景,公司还开发了集心智、能力、方法训练等功能于一体的小白人AI学能机。

  近年来,小白智能科技(长春)股份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深耕。“我们希望通过百城千店计划,让这些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家庭。”曲歌表示,公司立志打造以长春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总部经济模式,力争成为国内学能提升机器人行业独角兽企业。

  如今,长春市正积极推动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可以创造经济增量,还可以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长春市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焦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科技、会展等领域服务能力,助力高端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等行业发展。

  亮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物流枢纽能级跃升:长春市多式联运营收同比增长31.3%,成功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23.1%,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已吸引30余家服务机构落位。

  数字赋能深度融合:组建未来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实验室,打造32个赋能重点行业领域数智化发展的应用场景,聚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协同增长。

  载体焕新特色集聚区构筑发展“强磁场”

  优质载体是产业繁荣的沃土与摇篮。长春市精心布局,持续加力,打造出一批主题鲜明、功能突出、吸引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形成强大的“磁吸效应”。

  规模壮大,层级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达49个,覆盖科技、物流、文创、旅游等多个领域,形成星罗棋布、错位发展的生动局面。

  “国字号”闪耀,标杆引领:在这片沃土上,一个个“国字号”标杆熠熠生辉。“退役军人科技创业园”“电子科技创业园”“摆渡创新工场”,凭借卓越的孵化能力和创新生态,成功跻身“国家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行列。其中,“摆渡创新工场”逐步探索形成以风险收益共担共享为基础、零门槛零成本创业为特点、一站式集成便利服务为保障的特色创客孵化模式,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专业化良性发展道路。目前,“摆渡创新工场”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带动创业、就业近9000人。此外,“这有山”休闲旅游服务集聚区,以其独具匠心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成为城市新地标和消费热点,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