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环快速路通车,虽车流如织却通行顺畅,居民通勤效率显著提升;“卡脖路”被打通、围墙被拆除,居民出行少绕弯路;道路不断延伸,跨区通行一路畅通,物流周转提速增效……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筋骨”,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长春市紧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目标,以交通强市、城市更新为主线,统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市政交通项目,为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打造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便利交通普惠民生
城市交通的变化,体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里。8月5日8时,记者在南四环快速路看到,虽然车流量大,却通行顺畅。家住华润橡树湾小区的王磊,每天往返南部新城与汽开区通勤。“双向6车道的宽阔路面,20分钟直达的通勤效率,让我每天多了不少陪伴家人的时间。”王磊说。
李静在西安桥附近经营超市,城市交通的变化藏在她的账本里。这座承载着长春人记忆的老桥,经过改造后,实现双向8车道,桥面宽敞开阔,钢桁结构的现代化设计让桥梁焕发新生。“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店门口,卸货时间缩短到10分钟,进货方便快捷,客流量增长三成左右,月收入增加近千元!”更让李静惊喜的是,夜晚的西安桥成了“网红打卡地”,桥体灯光勾勒出钢桁线条,市民举着手机拍照,“老桥变美了,生意也火了,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路网升级幸福加码
保障城市交通,既要打通“大动脉”,又要畅通“毛细血管”。
刚刚通车的东南湖大路,不仅是完善城市东部骨架路网的核心一环,更是市政道路与延长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交通转换的关键枢纽,极大地缓解了东部城区交通压力,提升了市民出行体验和生活品质。
最近,在公平路与东盛大街交会处,居民张阿姨总爱在新修的道路边散步——这里曾有一段200米长的围墙,把两条路“拦腰斩断”,附近居民要从公平路到东盛大街,得绕经两条街,多走两公里路。围墙拆除后,新建的道路笔直宽阔,斑马线、路灯一应俱全。“现在步行5分钟就能到对面菜市场,年轻人上下班也不用绕路了。”张阿姨表示,更贴心的是,路边还增设了休憩座椅和口袋公园,几张石桌、一片绿植,成了邻里聊天、孩子嬉戏的好去处,“路通了,人心也更近了。”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在城市交通网络里随处可见。南四环快速路上,一根根智慧灯杆“身兼数职”,白天装点城市,晚上亮起节能光源;顶端装有5G基站,让快速路周边手机信号满格;杆身摄像头监控车流,数据实时传输交通指挥部门,哪里塞车、哪里有事故,调度员一目了然,最快3分钟派出警力疏导。
交通建设谱写新篇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行官”。翻开长春的交通地图,数据格外亮眼:快速路里程从2021年的85.5公里跃升至现在的122.4公里,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这不仅是数据的增长,更是城市空间的重构——主城区到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车程从1小时缩短至40分钟;各开发区与主城区通过快速路连通,中国一汽生产所需零部件从净月高新区到汽开区,物流运输时间缩短20%。
交通的升级,更在激活城市的发展密码。抚长高速公路出口改移工程,看似只是一条路的改道,却为永春片区释放出3.2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以前货车进片区得绕高速公路收费站,现在高速公路出口就建在片区旁,建设生产原材料运输时效及项目落地速度提高不少。”片区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城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而硅谷大街延长线的通车,则让长春市与公主岭市的同城化进度进一步加快,企业在公主岭设厂、在长春研发,降低了物流成本。“以前跨市送货得办通行证、经检查站,现在一条路直通,上午下单,下午就能交货。”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近年来,吉大附中、吉大一院等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投入使用,在实现人车分流基础上,有效提升了解放大路、自由大路等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同时,人民大街南延、北三环路改造等工程正火热推进。人民大街南延工程竣工后,将串联南部新城、永春片区与新立城水库,形成“产业+居住+生态”的黄金走廊;北三环路改造完成后,将打通主城区与北部物流园区通道,提升货物周转效率。
从走得了到走得快、走得好,长春正以织密的交通网络为笔,在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蓝图上,谱写产业协同、城乡融合、人民幸福的振兴新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