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镇赉重度盐碱地,如今稻浪翻滚,稻香四溢。这片“白色沙漠”蜕变为高产“米粮川”,背后是科技赋能、品牌崛起与产业融合的合力。
科技钥匙:解锁盐碱地潜力

面对盐碱荒滩,以英台合作社任志国为代表的农民,在吉林省农科院专家马巍等人指导下,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实现“慧种田”。单棵插秧与侧深施肥技术精准施种施药,大幅降低成本;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指导精准灌溉施肥;合作选育推广近百个耐盐碱、高产水稻试验品种,为盐碱地种植奠定基础。孟庆江的梦香湾米业则运用无人机监测病虫害,确保有机品质。这些科技手段显著提升了稻米产量与品质,实现了盐碱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品牌翅膀:从稻谷到价值跃升

镇赉大米虽品质优良,但曾困于“稻强米弱”。孟庆江率先创立“梦香湾”品牌,坚持有机种植、生态循环(稻渔蟹共生),并积极参展获奖(如2019年渔米评比特等奖),打响品牌知名度。镇赉县政府强力整合资源,打造“镇赉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统一标识、包装、标准,建立质量追溯平台,打击假冒伪劣,提升整体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品牌”的华丽转身。
产业融合:延伸链条增效益

单一产业链曾是增收瓶颈。种粮大户毛印华率先转型:引进设备进行大米深加工,打造品牌直接销售;儿媳张利开拓电商渠道,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开发米糠油、米粉等衍生品。嘎什根乡则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展规模化加工企业,并探索“农业+旅游”模式,打造水稻主题景点,吸引游客体验农事、品尝美食。从个体实践到区域推进,镇赉大米产业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的“三产融合”,大幅提升附加值。
黄金粮仓:盐碱滩上的中国方案

2024年,镇赉粮食总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2.3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从“风吹碱面白花花”到“塞北江南稻花香”,镇赉县以科技改良土壤、智慧提升效率、品牌创造价值、融合延伸产业,成功将盐碱地变为“黄金粮仓”,为全球盐碱地治理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方案。科技邂逅沃土,传统拥抱创新,正是这片土地蝶变的关键。(郭佳 潘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