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8月15日电(李丹)“爸爸,这鱼好大呀!这是鲨鱼吗?”“不对,宝贝,这上面写着呢,镇馆之宝——鲟鳇鱼!“这鱼应该有100多斤吧!”“100多斤,那比我还重啊!”
第十九届长春农博会8月14日正式开幕。在农博园里,有个渔业展馆,占地6400平方米。能进这个区的,那可都是些“颜值在线”、品种独特的鱼类,它们有各类淡水、海水养殖鱼、观赏鱼及趣味海洋动物。
而在众多“佳丽”中,有个体型十分出众的,名叫——鲟鳇鱼。在农博会开幕当天,就有许多游客被它吸引,他们举着手机相机争相给这几个“大家伙”拍照,还有一对父子站在玻璃围栏前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它到底是啥来头,能叫镇馆之宝呢?
市民游客驻足观赏鲟鳇鱼 李丹/摄
鲟鳇鱼介绍 李丹/摄
外表粗狂“可是我很温柔”
来到长春农博园的渔业展馆,你会发现,在一个醒目的大水池旁驻足围观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探身过玻璃围栏一看,竟然是三条体形粗长的“大家伙”,它们正悠哉悠哉地游来游去。待遇如此之高,竟然住豪华的单间?
这家伙,不用看标牌,就知道它们身份不一般。再仔细一看,哟,这三条就是“镇馆之宝”鲟鳇鱼了。
李丹/摄
李丹/摄
从清水池里,看到有影子投到水面,正游的三个大家伙,有两个突然停下来,像乌龟一样慢,那样子,就一个字:憨!
可你千万别被它的憨态迷惑了,它可是吃肉的。看到它细长的尖嘴没,长而锐利,还长着几撇胡须,感觉灵敏,是它觅食的武器之一。吃东西时,它的嘴巴伸得可长了,能吞掉整条鲫鱼。
仔细观察它,会发现:它们体形粗长,背部呈棕褐色,尖尾巴、长胡须、小眼睛,游泳只会一个姿势那就是“飘移”,偶尔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一副深居简出,懒洋洋的样子,那叫一个佛系!
渔业展馆的技术员刘明亮说,鲟鳇鱼的生活习性跟普通鱼没有太大区别,它们个体大,趴在水里游动时非常缓慢。性情比较温顺,不会伤害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强。
仔细瞧,这三条鲟鳇鱼动不动就簇拥在一起,好像要说什么悄悄话。再看它们优哉游哉的样子,确实有点“大而萌”的感觉呢!
李丹/摄
来头不小号称“水中活化石”
这鲟鳇鱼到底是什么来头?
说起鲟鳇鱼,就要追溯到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鲟鳇鱼学名达氏鳇,它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也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誉。最大个体可达520kg以上,体长可达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
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淡水生物,平日里并不多见,称它是长春农博园渔业展馆的“镇馆之宝”绝对实至名归了。
那它们的家乡是哪儿啊?原来,这三条鲟鳇鱼是从黑龙江运来长春的,已在农博园的渔业馆生活了9年。它们可是妥妥的东北老乡啊。
如今这三个“大家伙”,年龄最大的已经20岁了,体重达到60公斤以上,其余两条也已经有15岁了,体重也在50公斤左右。在这个大鱼池的角落里,还有几十条小鲫鱼。
“这些小鲫鱼是鲟鳇鱼的食物,它们身躯庞大,食肉,而且食量大,每隔一两周我们都要投放几十斤的鱼,还要配合其他的饵料颗粒。”技术员刘明亮介绍,鲟鳇鱼属软骨鱼类,杂交鲟的一种,它是全世界唯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类,以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
视力不好但感觉灵敏
这几条“大可爱”在生长过程中,又需要怎样照料呢?每天早上6点,工作人员就开始关心它们的饮食起居了。
首先要观察鲟鳇鱼的精神状态和游动时的姿势。通过这些来判断它们有没有生病。
“其次还要检测水质和水温。”刘明亮介绍,一般来说,水温控制在16℃~23℃,一旦发现水温过低或过高就要进行调节。
有一点你或许还不知道,鲟鳇鱼的视力可不太好,几乎看不见东西。
“它是根据身体两侧的水的波动来判断方向的,也是根据水的波动来识别食物位置的。”刘明亮说。
市民游客驻足观赏鲟鳇鱼 李丹/摄
市民游客驻足观赏鲟鳇鱼 李丹/摄
濒危物种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我国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宽广,水深浪阔。乌苏里江有鱼类60多种,黑龙江干流有鱼类70多种,特产的鳇鱼、鲟鱼等珍贵鱼类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其原始古朴的外形一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因此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如今,由于水质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鳇鱼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全世界野生鲟鱼认定为濒危动物。鲟鳇不单是中国淡水鱼种体重最大的鱼类,还是东北地区的代表。
鲟鳇鱼不仅在研究鱼类进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它的鱼子也十分珍贵,鲟鳇鱼子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在市面上价格差不多能卖到一千元一盒。”农博园讲解员孔艺璇说,它们全身最为昂贵和营养价值最高的,莫过于有着“黑色软黄金”之称的鱼子,其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特别高。
清代皇家贡品达官贵人吃的美味
关于鳇鱼的发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乾隆年间,有渔民捕获了一条古怪的大鱼,当时,谁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感到非常惊奇。按照当时的惯例,凡是民间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献给皇帝,所有这条“大怪物”就被当地的渔民从黑龙江,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送到了京城。
当时的文武百官谁也叫不出这条大鱼的名字,谁也没见过它,只能根据检验的结果,认为这鱼肉不仅无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于是,皇宫御膳房赶紧做了一盘美味的大鱼肉,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皇帝品尝了一口,顿时感到满口鱼香。不禁龙颜大悦,当即赋诗一首。
这时站在一旁的大臣请皇上给大鱼赐名。乾隆想了想说,这条大鱼是目前发现的淡水鱼中最大的鱼,可称作鱼王。那么从今儿起它作为皇家贡品,每年都要进贡。为皇家作贡品的大鱼王就叫皇鱼吧!后来有人将皇鱼改称为鳇鱼。
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在清代,鳇鱼是只有京城里的达官贵人才能吃到的美味。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孙博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