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715年的珲春市第一小学校,历经310年风雨洗礼,如今正以“让教育充满阳光”的办学宗旨,书写着新时代文明校园的绚丽篇章。这所拥有48个教学班、138名教职员工和2400余名学生的百年老校,2019年至2021年获评“省级文明校园”,今年5月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文明之花已在校园内外悄然绽放。
文化浸润: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走进珲春市第一小学校,浓浓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文化长廊里,学生们的书画作品在阳光下闪耀着童真光芒;教学楼走廊上,“学而思”“小草多可爱 请您别伤害”等文明标语随处可见,“家校携手 共育未来”“弟子规”等内容让文化气息愈发浓郁。
学校精心规划校园布局,以“一线引领、两区联动、三馆支撑、四纵并进、五横贯通”为特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教学楼楼梯间被打造成特色育人长廊,围绕“五个认同”策划的文化展板、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四大育人板块,让学生在日常行走间便能感受知识与文明的熏陶,深化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同时,学校利用多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正能量,通过温馨提示、公约张贴、倡议发布等方式,让环境成为“无声的老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活动引领:让文明习惯扎根校园
“创建文明校园以来,同学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悄然变化,文明有礼的好习惯渐渐养成,校园风气越来越好了。”这是师生们对校园变化的共同感受。学校以活动为载体,让文明教育落地生根。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以《小学生守则》和各年段《好儿童修身细则》为蓝本,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用语、爱护环境、珍惜粮食,学生整体精神面貌显著提升。依托少先队和中队平台,学校常态化开展特色活动:学雷锋日、妇女节里的感恩教育,敬老院探访中的社会责任培育,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文化;书法、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校园艺术节、学科节、科技节及足球赛,更让校园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课程创新同样助力文明培育。学校构建“学会关爱”德育目标体系,开发生活劳动、文雅礼仪、边疆文化等“七彩课程”,完善“五力阳光少年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特别推出的《石榴籽》课程,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六大板块,深化学生国家意识;党史课程《红色精神永相传》,则激发着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时代担当,培养出一批批品质阳光、行动积极的文明少年。
协同共育:让文明之风吹向社会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方水土……这是珲春市第一小学校文明校园创建的延伸目标。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卡等方式紧密联结家校,鼓励家长参与“家长志愿者”“护学岗”等活动,将文明理念从校园延伸至家庭。
如今,学校正探索“家校社文明共育圈”,计划通过“家长文明监督团”“社区文明实践岗”等机制,让校园文明进一步向社会渗透。“创建文明校园是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铸魂工程。”珲春市第一小学校副校长周宏梅表示,未来,学校将以“数智赋能、项目深耕、区域带动”三位一体持续擦亮文明底色,让这所百年老校在新时代的文明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