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文旅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08:37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王思博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从校园走向战场,以笔为戈亦以枪为刃,这位当年以第一名成绩从中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民族危亡之际,实现了自己毕业典礼上立下的誓言:“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改造国家,使她独立富强。但是帝国主义却不叫我们这样做,想把我们变成他们的附属国!同学们,假如我的理想因为被帝国主义侵略而打破的话,我将毫不可惜,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从书生到战将

  陈翰章1913年出生于吉林敦化。1930年12月,年仅17岁的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当地一所中学毕业。

  那时的他原本立志从事教育事业,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日军铁蹄践踏东北大地,次年,陈翰章毅然告别讲台,加入中国国民救国军,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游击战争。

  在救国军期间,经过周保中等人的培养,陈翰章成为中共党员,完成了从书生到军人的转变,从此开始了血性与智慧交织的抗日征程。

抗联民营

  寒葱岭设伏

  1939年夏秋,时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的陈翰章,率部向吉林省安图、敦化地区的日伪军频繁出击。

  9月下旬,陈翰章获取了关键情报:日军驻敦化县城的部队将向抗联发起“讨伐”。

  他立即决定在寒葱岭设伏,给予敌人迎头痛击。

  寒葱岭位于敦化至大蒲柴河之间,敦化至大蒲柴河公路从中间通过。两边山高海拔千余米,山上多为原始森林,灌木丛生,是打伏击战的绝佳位置。

  9月24日,陈翰章率500余人于夜间秘密到达寒葱岭南坡高海楼店附近,按计划埋伏在公路两侧的高山密林中,等候敌人的到来。

陈翰章将军日记

  巧战术歼敌

  25日上午,小股敌人驾驶汽车沿公路频繁活动,陈翰章命令埋伏的战士注意隐蔽,静等“大鱼上钩”。

  下午2时,日军“讨伐队”的先导车开进伏击圈,陈翰章命令放过先导车,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大部队。

  先导车经过后,敌人的大部队分乘11辆汽车依次驶入伏击圈。

  陈翰章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伏击部队立即开火。

  抗联战士使用障碍物将敌人的汽车队包围在一段600米长的道路上。日军纷纷跳下汽车顽抗。

  抗联指战员居高临下,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势。

  在陈翰章的指挥下,指战员越战越勇,很快毙伤日军数十人。

寒葱岭伏击战战场发现子弹及弹头

  破援军完胜

  侥幸逃出伏击圈的敌人先导车听到枪声大作,不敢回援,开足马力向大蒲柴河方向逃去。

  陈翰章料敌先机,料定大蒲柴河据点的日军会赶来增援。

  他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在距离主阵地一里处的一个小山头上设伏待敌。

  果然,大蒲柴河据点的敌人立即出动,乘汽车增援寒葱岭。

  这股敌人途中遭到抗联战士的伏击,只得下车,兵分两路:一部向抗联战士进攻,一部绕过抗联战士的阵地,步行向寒葱岭抗联主阵地移动。

  此时,寒葱岭被围敌人得到救兵赶来的消息,连忙发起突围,与增援部队会合。

  陈翰章立即指挥抗联战士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很快消灭了敌人的突围部队。

寒葱岭伏击战战场的“英雄树”

  战果与传承

  经过约2小时50分钟的战斗,抗联指战员击毙日军120余人,击毁汽车11辆。

  缴获轻重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小炮2门、子弹70余箱。

  残敌仅剩20余人,全部躲进一个山洞里负隅顽抗。

  鉴于作战目的已经达到,陈翰章下令部队率先撤出战斗,携带大批战利品胜利转移。

  寒葱岭伏击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不久,一首名叫《寒葱岭》的民谣就被当地群众纷纷传唱:“八月秋高枫叶红,寒葱岭上枪炮声,干净利落伏击战,完全彻底灭敌兵,堆积如山战利品,高奏凯歌返密营。”

  英雄血染林海

  1940年冬,东北抗联陷入极端困难境地。12月8日,陈翰章与十几名战士被日军重兵包围。

  他沉着指挥突围,激战中多处负伤,仍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

  面对日寇以高官厚禄劝降,他怒斥道:“我死也不当亡国奴!”

  最终,年仅27岁的陈翰章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

  陈翰章用27年的短暂生命,铸就了“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

  如今,在陈翰章当年浴血奋战的寒葱岭,一座纪念碑静静矗立,无言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伏击。这场战役,连同陈翰章“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整个人生选择,共同熔铸成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已化为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在他的家乡敦化,“翰章乡”、“翰章红军小学”不仅承载着英雄的名字,更传承着他“读书为兴国,扛枪为卫国”的信念。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陈翰章用27岁的生命划过的光芒,穿越八十载时空,依然照耀着后来者的道路。它激励着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不同的方式践行同样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让英雄的信念在脚下的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