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10月24日电(张芳语)近日,榆树市人们法院受理一起案件。一笔看似平常的操作背后,藏着一段跨越浙江、吉林两省,耗时两年多的钱款追索往事。
据悉,2023年,贾某因事务繁忙,在手机银行办理转账业务时,匆匆输入收款账号后便提交了操作。半小时后,银行扣款短信如约而至,他随手点开查看,目光触及收款账户户主姓名时,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屏幕上显示的“宋某”,并非自己要转账的对象。
贾某急忙核对账号,发现竟是自己一时疏忽,将收款账号末尾的“5670”误输为“5760”,钱款就这样“飞”到了千里之外吉林省榆树市的陌生女子宋某账户中。贾某多次尝试联系宋某,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被直接拉黑,发送的好友申请也石沉大海。
这笔“迷路”的钱款成了贾某心头的牵挂,今年8月,贾某将宋某诉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追回钱款。
五棵树人民法庭副庭长李国钊受理案件后很快理清案件脉络,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指尖误操作”引发的跨省不当得利纠纷。金额虽不算巨大,但当事人横跨两省,若按常规流程开庭审理,双方往返奔波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让矛盾进一步升级。
法官决定优先启动调解程序,首次拨通宋某电话时,对方的态度十分强硬。面对宋某的抵触,法官没有急于反驳,而是放缓语速耐心释法。
法官拿出证据说道:“我们调取了银行流水,显示转账当天,贾某还向正确的收款人补转了一笔相同金额的钱款,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操作失误,并非恶意欺骗。而且你们素不相识,他没必要为了这些钱特意跨省骗您。”
证据面前,宋某的态度彻底松动:“退钱可以,但我手头不宽裕,最多只能退一部分,多的我实在拿不出来。”随后,法官第一时间联系贾某并转达了宋某的想法。贾某没有丝毫犹豫:“法官,只要能拿回一部分,剩下的我就当为自己的粗心买单了。”
最终,宋某通过手机银行将钱款转给贾某,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