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法制

应聘撞进“片场”,面试的“医院院长”竟是“演员”!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 16:10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王思博

  知名医院招聘,“包入职”,面试培训“包通过”,先付定金,工作落实“再结尾款”……在好工作可遇不可求的当下,这样一则“诚意”满满的优质工作宛如一道曙光,让无数求职者心动。然而,这只是不法分子设下的重重陷阱,所谓的“包入职”谁承想是虚拟的“大饼”,终极目的是受害群众的钱包。

  近日,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被告人曾某等3人利用虚假招聘实施诈骗的案件,涉案金额高达507万余元!

  “内部渠道”生诱惑

  “郭哥,能行吗?你说的这个内部渠道真的靠谱吗?那可是三甲医院,真的花钱就能进?”

  “小卢你放心,哥能骗你吗,你可是熟人介绍的。要是没把握哥能跟你说?我跟你透个底,三甲医院的人事部刘主任有内部渠道,她给很多人办理了工作,现在这些人月工资五六千,还有五险一金,老正规了!你要是还不信,我把医院官网发给你,刚入职没多久,你在官网上都能查到公示信息。”

  2022年寒冬深夜,应届毕业生小卢紧攥手机,反复刷新着“郭哥”发来的医院官网,网页上赫然显示着几位新入职人员的公示信息。面对毕业季的就业恐慌,这份来自熟人介绍的“特殊渠道”承诺,让小卢全家咬牙转出了10万元“介绍费”。

  “院长接待”成迷局

  2023年3月,长春市某科技产业园内,一场特殊的“院长见面会”正在进行。

  小卢和50岁的母亲风尘仆仆地从沈阳赶到长春,忐忑地等待着与“三甲医院孙副院长”的会面。会议室里,身着西装、胸佩党徽的“孙副院长”仔细翻阅着求职者简历,不时与身旁的“人事部干事”低声交流。

  “小伙子条件不错,下周来参加岗前培训吧。”“孙副院长”的这句话让小卢母亲和小卢如释重负,立即通知“郭哥”一切顺利。

  在经过之后的“专业化”岗前培训、“工作人员”带领参观医院门诊大楼和“正式”合同签订之后,拿着带有“院长”签名的劳动合同的小卢,静静等着微信工作群内的上岗通知。然而,令小卢不知道的是——类似的流程在一个月内进行了几十场。从财务部门到护理部门,从业务部门到后勤部门,三甲医院的“大小领导”和“员工”十余人一条龙式在这个自称是医院临时办公点的科技产业园内面试了80余名满怀希望的求职者。

  而认为一切都办理妥当的中间人“郭哥”,也将包括小卢在内的67名求职者转来的共计325.9万元“介绍费”转账到了“刘主任”的银行账户之中。

  “假片场”崩盘现原形

  精心编织的骗局在2023年4月出现裂痕。同样是相信“刘主任”有内部渠道的王某在自己找其办理工作之后,还介绍了18名求职者,但在支付了包括王某在内的所有求职者共计123.4万元“介绍费”后,大家却迟迟没有等来三甲医院的上岗通知。

  面对追问,“刘主任”先以“政审流程延长”“医院重新装修”搪塞,后又伪造医院文件声称“受疫情影响暂缓入职”。

  漫长的等待和“刘主任”变着花样的拖延借口,终于引起了求职者们的怀疑。于是在4月末,王某等三名被害人分别在长春市、沈阳市、四平市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长春警方在接警后迅速成立专案组,对案件展开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经查发现,案件中所谓掌握了“内部渠道”的“刘主任”其实是个冒牌货,一直以来都是由某三甲医院采购部的工作人员曾某在扮演这个角色,并采取上述手段骗取求职者办理工作的“介绍费”。

  曾某还带领同案人员李某、武某通过1:1复刻医院官网及公示系统,租赁科技产业园场地冒充“医院临时办公点”,招募人员扮演医院各部门“领导”,伪造医院文件,组织参观真实医院门诊大楼,制作带虚假印章和领导签名的制式劳动合同来增加可信度,让众多受害者信以为真。   

  案件事实调查清楚后,公安机关立即出动,成功将曾某、李某、武某等15人抓获。同时,民警在曾某处扣押了其用赃款购买的汽车2辆、奢侈品箱包6个、奢侈品鞋3双,在团伙成员李某处扣押了用赃款购买的奢侈品箱包4个,在曾某、李某、武某处共收缴涉案赃款现金21.29万元。

  在该起诈骗案中,有12名社会人员系武某用每天100元的价格招募,以临时演员的身份扮演所谓“三甲医院”院领导及员工,均被另案处理。犯罪嫌疑人曾某、李某、武某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诈骗大戏”终落幕

  2024年6月4日,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此案。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曾某系吉林省某三甲医院采购部工作人员。2022年5月至案发期间,曾某向郭某、王某谎称有能力办理某三甲医院的工作,通过冒充他人身份、伪造虚假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组织培训、面试等形式,以每办理一人需要介绍费人民币6万元至8万元为条件,对郭某、王某等人实施诈骗,从郭某处骗取介绍费共计325.9万元,从王某处骗取介绍费共计123.4万元。被告人李某于2022年8月开始伙同曾某实施诈骗犯罪,被告人武某于2023年3月开始伙同曾某实施诈骗犯罪。另查明,2022年9月,被告人曾某、李某谎称有能力帮助被害人邵某的弟弟办理沈阳某监狱的工作,骗取邵某8万元。2023年2月,被告人曾某谎称有能力将被害人袁某代理的药品引进医院销售,骗取袁某50万元。

  经统计,被告人曾某实施诈骗总金额共计507.3万元;被告人李某参与诈骗总金额共计432.3万元;被告人武某参与诈骗总金额共计79万元。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曾某、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谎称有能力办理工作,骗取被害人钱款;被告人武某明知曾某、李某二人实施诈骗,仍招募兼职人员冒充某三甲医院领导及员工开展谈话、面试,协助曾某、李某行骗,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应依法惩处。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最终判处被告人曾某、李某、武某有期徒刑十二年至十年不等刑期,并处罚金。同时,责令被告人曾某、李某、武某退赔被害人损失,扣押收缴的涉案款物均依法予以处置,所得款项按比例发还各被害人。

  被告人李某、武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前不久,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已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了原判。

  法官提醒:

  求职时切勿轻信 “包入职”“内部渠道” 等说辞。求职者应通过官方平台核实招聘信息,凡涉及“好处费”“保证金”均可能涉嫌诈骗。面对来路不明的网站链接、临时面试场所,要多渠道核实信息真伪。须知“捷径”背后常是法律红线,任何单位招录均须公开透明,所谓“私下操作”实为犯罪陷阱。务必留存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司法机关对利用求职焦虑实施诈骗的行为必将予以严惩,也呼吁求职者树立理性就业观,以正当途径实现职业理想,莫让骗局透支人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