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8月14日电(谭伟旗 单海晶)近日,当事人姚某走进榆树市人民法院,握着执行法官单海晶的手再三道谢。
据悉,几个月前,姚某因为两起合同纠纷被起诉到法院。一起是收了朱某的定金却没按约定履行,法院调解后他赖着不还钱;另一起是欠了侯某的预付款,判决生效后依旧拒不履行。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执行法官第一次联系姚某,表示法院调解书和判决书均已生效,应返还的定金和预付款。姚某却表示满不在乎。之后几天,执行法官又多次联系姚某,敷衍挂断或是无人接听。法院依法将姚某纳入失信名单,并采取了限制高消费措施,可姚某依旧我行我素。
几个月后,姚某生意急需周转,银行工作人员说:“先生,您的征信报告显示是失信被执行人,贷款申请我们不能通过。”
姚某这才慌了神,赶紧拨通执行法官的电话。当天,姚某就将两起案件的欠款全额交到了法院。执行法官第一时间启动解除程序,很快就为他移除了失信名单,解除了高消费限制。
法官提醒,信用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也是每个人行走世间的“无形资产”。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引以为戒,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主动履行法律义务——别等信用“亮红灯”才追悔,守住信用,才能守住生活的无限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