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3月4日电 (谭伟旗 袁嘉聪)近日,榆树市人民法院市区人民法庭庭长李洪权依托“云上法庭”,通过“屏对屏”耐心沟通的方式,成功调解一起网络教育培训纠纷案件,让相隔千里的当事人实现“零跑腿”解纷,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
据悉,2023年1月,家住内蒙古的小毛(化名)与山东的某教育机构签订《学历提升服务合同》,缴纳学费。缴费前,小毛与教育机构沟通确认,对方承诺保证入学,且入学后全部课程由该机构托管。
然而,小毛如期参加成人高考却意外落榜。当小毛向教育机构提出退款要求时,面对白纸黑字写明的“未毕业即退费”条款,机构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退还全部费用。了解到该机构法人户籍所在地为榆树市,无奈之下,小毛诉至法院。
了解案情后,承办法官反复查阅合同条款,发现教育机构确实存在履约瑕疵,但原告主张全额退费也存在取证困难。考虑到原告远在内蒙古,往返诉讼成本较高,决定依托“云上法庭”采取全流程线上调解。
联系到教育机构后,承办法官向其阐述良好商业信誉的重要性,并耐心向其普及相关法律规定,告知合同双方应按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既然教育机构承诺了保证入学等服务,现在没有达到相应结果,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但教育机构以前期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为由,只同意退还部分钱款。
承办法官决定从双方诉求差异出发,结合小毛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调解。通过与小毛深入沟通,分析其在诉讼过程中的时间、经济成本,向其解释诉讼流程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调解对于快速解决问题的优势。
小毛在充分理解后,表示愿意降低诉讼请求。经过承办法官多轮调解,反复权衡双方的利益,提出合法合理的折中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机构向小毛退还钱款,这场横跨千里的纠纷在“云端”握手言和。
法官提醒,签订合同时,请逐字逐句确认各项承诺是否转化为具体条款,警惕“格式合同”的文字游戏;缴费后保存好每一份聊天记录、课程凭证,让“电子证据”成为维权的底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