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11月26日电 题:吉林挺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浪潮:从“车轮上的巨人”到“行走的智能体”
“Figure01机器人,这是公司追赶的方向。”与其对标第一个“拿起苹果”的人形机器人,王超选择了“自己干”。
作为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吉翼智能”)董事长,王超的身份有些特殊,他还是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捷翼科技”)CEO。王超透露,公司计划在一年内推出具身智能机器人1.0原型机,三年实现量产,五年形成市场规模,最终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核心贡献者。
从汽车电连接系统到机器人整机,王超的转型,映射着吉林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吉林,这并非一家企业的孤军奋战,一场围绕“具身智能”的产业浪潮正悄然涌动。
战略升维:从“老工业基地”到“机器人”新赛道
今年以来,吉林省积极统筹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出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举全省之力发展这一全新赛道。
“年初开始,长春新区就组织行业专家、高校代表、企业家召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座谈会,形成了‘产业发展报告’,确定将具身智能产业作为长春新区重点产业之一。”长春新区光电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柳涛接受采访时表示。
按照省市定位部署,长春新区确定打造为吉林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和吉林省具身智能产业新高地的重要引擎。“我们不是从零开始。”柳涛强调,吉林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教资源,这是我们发展具身智能的底气。

柳涛的底气还源于区内友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采访中记者发现,长春新区不断深化与省、市级和本地企业的三层协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快,拥有东北工业集团、禹衡光学、博立电子等重点企业,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技术积累。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配套方面,光电编码器、视觉传感已经形成成熟配套,并向全国供货,在减速器、轴承、软件算法、装备制造等领域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将抓牢本土企业的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着力提升本地配套率,聚链成群。”柳涛说。
场景牵引:从“工业车间”到“家庭陪伴”
作为长春新区培育招引的三个具身智能机器人重点企业之一,吉翼智能是由省、市、新区、捷翼科技等共同组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龙头企业,注册资本16.33亿元,全力布局整机生产,依托吉翼公司,还将建设具身智能训练场、物理仿真实验室等相关板块。
吉翼智能于今年8月组建成立,目前已组建团队,集结了多位行业专家,研究方向涵盖大模型、运动控制、机械设计等。

“研发需要1年左右,最快明年9月,初代原型机就能正式面市。”在王超的规划中,未来公司研发方向和场景为工业生产和家庭陪伴,拥有双臂和双足(轮式),并可以自主移动,能够做出搬运、清扫、拾取等基本动作,还能陪伴老人,并进行居家管理。
吉翼智能只是吉林省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的冰山一角。在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四足机器人借助仿生“小脑”的飞速运算,正在自主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运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据记者观察,这样的技术突破在吉林并不罕见。从禹衡光学的编码器、长光辰芯的CMOS图像传感器,到科大讯飞的人机交互大模型、中研股份的聚醚醚酮材料等,吉林在机器人产业链的“硬件+软件+材料”环节已形成闭环能力。
行业引领: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
“人才是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第一关注点,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王超坦言。但他也指出,吉林的科教资源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牵头,是我国工程仿生领域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团队孵化的北京达奇月泉仿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方,已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上肢、下肢、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并打造出全球首创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技术体系。
“我们还在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建设了全国首家‘仿生机器人MALL’,开展场景应用、研学、赛事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柳涛补充道。

下游应用场景的丰富,正是吉林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独特优势。对照“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吉林省在汽车制造、医药康养、农业、冰雪旅游等领域均有深厚积累,为机器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广阔试验场。
“按照‘一年出产品、三年量产、五年见效益’的目标,未来3到5年,长春新区具身智能工业产值预计实现200亿元,将这一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之一。”柳涛说。
在王超看来,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产值超5000亿元的全新赛道。“我们要瞄准百万台的生产规模,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吉林正以“具身智能”为特色,以整机集成和核心零部件为突破口,构建起一条差异化、高价值的产业链。这个以汽车闻名全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制造传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