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林分社正文

首页-->

公主岭:从“心青年”到“新青年”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9日 15:09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王思博

  “在这儿工作不但给了我生活的保障,还为我缴纳了社保。”在馨园·梦工坊工作的“心智障碍青年”(以下简称“心青年”)张博森用断断续续甚至模糊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的幸福与激动。

  张博森是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心青年”,在馨园特教康复后进入普校就读,受病症影响,小学毕业后不能继续学业,又回到了馨园特教。看着这个孩子手足无措的样子,校长董立君这才恍然:馨园特教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多,只有少部分孩子可以回归社会,他们的能力有限,大部分只能重新回到家庭,更不用说以后的就业问题了。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让孩子们过上有保障且快乐的生活,经过多方学习考察,董立君于2023年7月开设了馨园·梦工坊,专门服务于心智障碍人士及其家庭。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工坊,却是这个特殊群体与社会接触的重要平台。

  “梦工坊集政策引导、培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家长赋能、个性化支持、庇护性就业为一体,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工作,让他们共享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推动心智障碍人士全生命周期的建立。”董立君介绍。

  “这个面再揉圆一点。”“这个秤上再少加一点面。”每次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心青年”们都会制作俄式烤馍,即便是再简单的动作,就业辅导员也要重复几十遍,工作内容并不复杂,但对“心青年”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推开梦工坊的门,扑面而来的是面点的奶香,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心青年”们围在工作台前,在就业辅导员的指导下或是制作面团,或是切面、称重,小心翼翼地对手中的面点半成品进行制作,忙得不亦乐乎。“校长好!”看见董立君,张博森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张博森工作积极,手脚麻利,虽然每天都要在妈妈的陪同下来上班,但懂事的他让行人很难将他跟心智障碍人士联系起来。

  “刻板行为是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这在工作中既是缺点也是优点,所以一些简单易操作、重复性强的工作,比如包糖、揉面、扫地等,都能让他们发挥特长。”苏娟是梦工坊的指导老师,大半年的时间里,她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除了做面点烤馍,梦工坊也教“心青年”学习日常的社交礼仪、安全出行等生活必备技能,进而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客人)进店说什么?”“你好,欢迎光临。”“走的时候呢?”“欢迎下次光临。”远远地就听到了楼上师生的对话。

  在等待烤馍出炉期间,记者跟随董校长来到了他们日常培训、学习的二楼。“有的孩子整理货架特别整齐,摆不好他心里就难受;有的孩子喜欢干净,就安排他清理货架;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就去给面团称重……”按照每个人的特点,苏娟为他们安排了不同的工作,并分别培训。

  每个“心青年”都有独属自己的兴趣爱好,书法、剪纸、画画……张懿博虽然表达不清,但他用一幅“八方财院聚宝地 九州鸿运迎福门”春联为大家送来了新春祝福。

  “他们存在社交障碍,很难理解社会规则,虽经过多次培训、教导,但在生活中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小插曲'。”董立君说,“有一次张博森在和妈妈上学的路上,看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孩跌倒了,他直接向小孩冲了过去,把他的妈妈吓得不轻,幸好没发生意外。事后一问才知道,他只是急着想把那个孩子扶起来。这让大家既感动又担心。”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老师或家长对生活中的行为规则更加反复有耐心地对“心青年”们进行悉心教导,并注意他们平时的一举一动,再一遍遍纠正引导,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完成某一件事。

  让“心青年”可以独立工作、独立生活,是家长和梦工坊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这里也将会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庭,更是为他们遮风避雨的温暖港湾。

  希望通过努力,让这间梦工坊成为“心青年”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窗口,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他们在上学、就业、社会自主生活上实现无障碍,让他们走出封闭环境,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被社会“看见”,获得认可与接纳。(张开奇 李丹 张雁喧)

  (图片来源:张雁喧/供图)